【产业洞察】陈燮君:城市的“'空间周旋”、文化厚度和文旅融合问题
2019-12-20 14:03:00 来源:上海文旅院 浏览:712

文旅说:近日,由浙江桐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桐聚上海 乡约乌镇"2019风雅桐乡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在沪举行。活动特邀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总策划师、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作题为"城市的'空间周旋'和文化厚度——桐乡文旅携手的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的主题演讲,主要讲了文旅结合走入新时代时各地共同面临的难题。


文旅融合如何触摸四季


这是是一个听来朴实却非常重要的问题。上海这座城市曾经也是四季分明的,但如今,新来的年轻人却常常感到这个城市里缺乏一种四季的感觉。在迈向文旅结合的新时代,怎样能使桐乡、上海的文化旅游更有温暖感和四季分明感,怎样避免城市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水泥森林"或"热岛效应"?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时候,还是要与四季为伴。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与中国科技的发展相比,历史文化的传承似乎是更令人担忧的。


文旅融合如何体现纵深感


历史、空间都有纵深感,我们要感悟纵深。在城市向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思路,其中很重要的,要有一种纵深感。以上海颇具年代感的石库门为例,它的营造与格局对今天上海人性格的养成就有着一定的关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脑子里跳出来的石库门是带亭子间的,以为没有亭子间的石库门是不地道的石库门。其实这个亭子间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违章建筑"。石库门外先有小弄堂,再连接大弄堂,最后再接大马路。空间的纵深感十分清晰。上海弄堂有大弄堂、小弄堂,四通八达。


但上海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突然开始左右伸展。我们至少要明白树是四面生长的道理,而城市却只知道左右伸展。沿街的左右空间美丽、时尚且友好,让朋友们看到了我们城市的新貌。那么纵深呢?城市的发展如此,文旅的发展也该讲究纵深,应当有好玩、好看、过目不忘的内容留存。以后再想来这个城市,往往是因为城市的纵深,是文旅结合体的一种纵深。


文旅融合怎样体现一种“周旋”


现在的桐乡有八个古镇,讲到产业,坐标体系是多元的。在这样一种文旅结合体当中,怎么体现一种"周旋"?今天我们有些地方自称"东方威尼斯",真正要打造时尚的文旅结合体,没有"周旋"的余地是很难有吸引力的。


文旅融合如何览读江南


我们由衷希望桐乡在打造文旅结合体时,能把江南文化放在较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在上海生活的浙江人数量很大,我们称自己是"新上海人",而早年来自桐乡、宁波的父辈都觉得自己是"老上海"了。我们的思路还是要从整个江南的视野出发,因为现在的事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桐聚上海",桐乡与上海一脉相连,两座城市其实早就是一家人了。


文旅融合如何考虑留白问题


我们的文旅、城市发展、城市雕塑推进不应冒进,不能把子孙饭全部吃完。城市建筑、城市雕塑要反映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一座城市,包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值得后世子孙可圈可点的,一定是这座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段,留下的各具特色的城市建筑和城市雕塑,这是相当重要的。从建筑延伸开,我们谈文旅、文化,恐怕都要考虑到留白的问题。


文旅融合如何发挥历史与人文的力量


今天只想从水系文化和运河文化的角度加以强调。有了文化力量,才能体现文旅产业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水系文化和运河文化应当被重视,因为长三角是一个水系区域。以上海来说,太平洋的洋,黄浦江的江,苏州河的河,河湾港叉,这座城市应有尽有。历时六千年的马家浜文化为农业、经济、工具等领域的发展都作出过重要贡献,水系文化、运河文化不容小觑。当时世博会在建城市足迹馆时,大运河这个篇章无论如何都要做。因为从钱塘江起,二千年的大运河三千里长,是经济命脉,是南北的沟通,也是文化的流动,烟波浩渺中有治家、治水、治理城市的智慧在流淌。桐乡和上海的文化、产业联动离不开它。大运河的问题,水系的问题,将是今后文旅联动的非常重要的伸展点。


最后,谈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同聚一个城、同游一个史"。在互联网时代,桐乡和上海的关系要用国际视野去打量。


其一,近期刚刚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今天的推介会开得十分及时,是对这一纲要的有效贯彻。其二,资源共享很有必要。上海博物馆能常办大展,正是因为能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去整合资源,我一直在浙江、宁波同行之间积极推介这一思路。今天的策展人、组织者,应该把稀缺的文旅资源、文博资源尽情共享。其三,要共建文旅网络,是在创新的意义上,在文创的名义下,以科学精神、经验互鉴来构建。我们今天谈文旅,科学精神是一定绕不开的,徐光启先生对上海城市科学精神的养育,功不可没。还有"江南"厂一路走来,对造船、冶金、水上飞机的制造和中国近现代翻译做出了杰出贡献。从科学精神的角度,去好好地思量桐乡文旅携手的新时代,肯定会有惊人、惊喜的发现。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2019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