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催生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2016-06-03 15:00:00 来源:转自 时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 浏览:1164

http://www.ccitimes.com2016-04-11经济日报


培育若干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我国必须把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瞄准国际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把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升级改造有机结合起来,给经济发展新常态注入智能化的新动力。


人工智能是新工业革命的基础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被称为20世纪世界三大尖端科技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被视为人类科学尖端,科研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尔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人工智能主攻方向是通过“逻辑专家”的“推理和搜索”方法来解决一些特定问题,如迷宫探索、机器人行动规划,以及各种棋类博弈。然而,当人们意识到当时的人工智能只能解决一些“玩具问题”,而对复杂现实问题束手无策时,人工智能研究走向了第一次低潮。


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人工智能浪潮卷土重来。这一阶段特点是研发出了能利用“知识”的“专家系统”,让计算机能够像该领域的专家一样出色地开展工作。同时,人工智能在程序设计语言、知识表示、推理方法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很多雄心勃勃的大型人工智能计划都面临着推理能力弱、实用性差等难以克服的困难,人工智能研究又进入了第二次低潮。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人工智能研究的瓶颈又有所突破。由于互联网、浏览器及搜索引擎的问世和快速发展,运用海量数据的“机器学习”迅速崛起,尔后开发的计算机的“深度学习”能够开始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进行分析学习。由此,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进入了又一次新高潮。


各国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


随着进入新世纪后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通过“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得到极大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人脑研究、网络融合、3D智能打印等领域不断有所突破。


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有两大重点,分别是智能化的云机器人技术和人脑仿生计算技术。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均将云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之一,包括建立开放系统机器人架构、构建网络互联机器人系统平台、开发机器人网络平台的算法和图像处理系统等。


在人脑仿生计算技术上,由于“深度学习”的成功运用,电脑可以开始部分模仿人类大脑的运算并能够实现学习和记忆。美国IBM公司正在研究一种新型仿生芯片,预计最快到2019年可完全模拟出人类大脑。为此,各国都在该领域加大投入,企图抢占制高点。


包括谷歌、IBM、Facebook和微软在内的各大公司纷纷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这些公司早都在运行自己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对人工智能如此的快速发展人们也产生了一些忧虑。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教授多次表示,如果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志,能够对自身设计进行自我改进,那么很快人类将无法与之抗衡。2015年7月,包括霍金、马斯克、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内的多名学者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呼吁禁止自动化武器,从而避免引发军备竞赛,产生比冷战更危险的态势。


著名美国实业家雷·库茨维尔预计21世纪的40年代将会出现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奇点”。为此,由谷歌和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及若干科技界专家联合建立了一个“奇点大学”,专门来研究如何应对这一“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人们同样担心的是,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会严重威胁到劳动人口的就业。未来智能机器人不但可以替代低端、低技能蓝领工作,还有可能冲击知识密集型工作和服务类岗位。美国美林银行预测未来英国将有35%工作被机器人取代,而美国这一比例有可能高达47%。


当然,对这一问题持乐观态度的人也不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世界上总有些工作需要如同情心、创造力、判断力等人类独有的特质,这些是机器难以胜任的。华盛顿皮尤研究中心一个调查显示,有52%专家预期,虽然2025年很多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创造的岗位会比被取代的岗位多。


“互联网”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突破


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我国大体上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同步。近年来,我国在视觉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很多智能科技成果已进入实际应用。


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已在人工智能领域上布局。2013年百度成立了我国首个深度学习研究院,该院的“百度大脑计划”融合了深度学习算法等多项技术,拥有200亿个参数,构成了一套巨大的深度神经网络。目前,通过“百度大脑”的参与,语音识别的相对错误率降低了20%-30%,扫描文本图像生成汉字文本的相对错误率降低了30%。


今天的“百度大脑”已达到相当于两到三岁孩子的智力水平。阿里巴巴则研发并对外开放了我国首个人工智能计算平台“DTPAI”。开发者可通过简单拖拽方式完成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该平台是基于阿里云大数据处理平台“ODPS”构建的,后者可在6小时内处理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容量的数据。


全球掌握这种能力的只有谷歌、亚马逊等几个公司。腾讯公司则研发与对外开放了视觉识别平台“腾讯优图”。它在人脸识别上达到了稳居世界前列的99.5%以上准确率,即将在微众银行、财付通等相关产品中大规模应用。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还有近百家创业公司,业务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商业智能及视觉识别等技术领域。科大讯飞的“讯飞超脑”计划,京东公司的智能聊天机器人等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大力推进“互联网 人工智能”行动


为加快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 人工智能”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指导意见》提出,要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快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要在国内培育一批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在我国新一轮改革发展关键时刻,人工智能技术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机会。作为制造业大国,近年来我国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对企业而言,利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是其在新时代成长环境中抓住机遇的关键。


总之,从现在开始到2040年,将是一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将改变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方式,也将催生许多新行业和新领域,最终将全面改变人类生活和世界。我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能力强的制度优势,在人工智能这一战略制高点上,应予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