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巷尾的小摊、夜市、菜场、社区店,到城市住区旁的便捷消费场景——“市井经济”正成为一个观察消费结构的重要视角,它们都在不断释放消费活力、体现消费韧性。所谓消费韧性,指的是在经济面临波动或压力时,社会整体所展现出的稳定或增长的消费能力与意愿。这种韧性不仅体现在消费总额的增长上,也包括消费者对品牌、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越来越理性、更多样,更包括公共部门、经营者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和决心。现编发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张雪撰写的文章,供业内参考。
微观市场的新生机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由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比上年全年提升约9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5,877亿元,同比增长4.5%。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增量”与“潜力”继续释放。
在整体消费平稳增长的同时,一个个微观场景正在展现新的生命力。例如,在江西景德镇,“鸡排哥”用其饱满的经营热情和亲民的价格,赢得了顾客的青睐;在成都夜市街头,一位煎饼摊主将传统煎饼与卡通、艺术结合,打造出“可食用的画布”;在西安老菜场区,创意街区运营者通过“微更新、轻改造”方式让传统菜场焕发生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街边小生意,体现出了强大的消费韧性:即便经济环境有所起伏,人与人、人与场景之间的日常消费需求依然坚实、稳定,消费者依然“能买、愿买、会买”。而这种生机不仅限于某一城市,而在全国各地的“市井经济”中不断积累。
市井小摊的经营智慧
在消费韧性格局中,市井小摊、小店、小街区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相比于传统大型商业体或线上平台,这些“小体量、大接地气”场景在灵活性、场景感、体验感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从景德镇的“鸡排哥”,到成都抚琴夜市的煎饼摊,再到西安碑林区城墙根下的老菜场创意街区,这些场景主要有几个共性:一是贴近日常。从早餐、宵夜、小吃、社区便利店开始,不脱离人们的生活轨迹。二是体验感强。不是简单买卖,而是有故事、有互动、有社群感。三是创新融合。老手艺+新场景、街边摊+文创、菜场+文化娱乐。四是规模灵活。投资门槛低,调整灵活,更能适应不确定环境。
它们代表了一种“消费韧性”的底层动力:即便宏观环境不稳,消费者仍愿意出门、愿意参与、愿意消费,而经营者也愿意创新、愿意坚守、愿意将生活中的“小确幸”转化为市场机会。当大规模、高投入、重资本的消费模式受到制约时,生活基层的“烟火经济”反而显示出弹性与稳定。
政策呵护与复兴环境
市井生机的复苏,既离不开个体的努力,也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持续改善。从国家层面看,2025年中央分四批向地方下达了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从地方层面看,以上海市、重庆市、苏州市等为例,它们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夜间经济、市井小店、消费场景创新。例如,上海出台支持夜消费、社区商业、老店焕新等措施。
政策与市井创新的互动,正在构建更加包容、富有弹性的经济生态。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之下,消费政策成为稳定预期、释放需求、激活市场的关键。尤其是在“微小场景”“草根消费”越发重要的当下,政策如果能下沉、精准、包容,就能更好地激活市井经济的微观活力,守护其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夯实消费韧性的社会基础。
然而,所谓“泼天流量”确实能带来经济效益,但也可能给这些普通经营者带来烦恼:盲目“网红”“爆款”之后,是品质难以维持、是生活边界被打扰、是商业化过度。从这个角度看,政策的尺度、经营者的理性、消费者的素养,都需要同步提升。
在流量经济的背景下,守住人间烟火的初心尤为关键。下面从经营者、政府、消费者三方面提出建议,以共同推动市井经济、释放消费韧性。
对政府与行业监管而言:要把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和原则落实到有暖意的工作举措中去。一是加大政策下沉支持力度。除大型商圈外,更要关注社区商业、小摊贩、夜市、旧街区改造。二是制定“轻改造”“微更新”机制。像老街区、菜场、小夜市这样接地气的场景,可通过改造提升而非拆除重建。三是优化管理与服务。给予营业时间、消防、环境卫生、交通配套等便利,同时鼓励创新、容错机制。四是引导消费向多样化、品质化转型。政策不仅鼓励“买+换新”,也应鼓励“体验+参与”、“服务+共享”。
对经营者而言:一是理性看待“网红”效应。成绩可喜,但扩张需稳,品质、口碑、体验不能被牺牲。二是强化场景创新与差异化定位。小摊、小店可以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品牌”感,而不仅仅是“便宜+热闹”。三是利用数字工具,连接线上线下。直播预热、小程序预约、社群互动,让传统的地摊或夜市更具现代感。四是坚持本地化、生活化。真正贴近社区、贴近消费需求,而不是浮于表面。
对消费者而言:一是在享受趣味时,也应保持理性。尊重经营者劳动,避免消费冲动带来浪费。二是鼓励多元选择。除了大型品牌、线上平台,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支持街边摊、小夜市、社区店铺。三是形成消费新习惯。更多参与夜间经济、社区市集、文化创意街区,让消费不仅是买,更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总结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在于竖起高楼,更在于低头看见每一张清晰的面孔。”——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在于构筑钢筋水泥的高楼,更在于为每一个微小的经营梦想提供土壤,为每一位市民的日常幸福留出空间,构建一个贴近市民、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生态。市井经济可能不像高楼大厦那样耀眼夺目,但它却在城市的夜晚、人间的日常中闪烁,有趣、温暖、真实、可爱、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