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智库圆桌: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文旅市场新态势
2025-10-10 18:00:00 来源:本站 浏览:64

随着国庆中秋双节圆满落幕,文旅市场的消费热度与创新活力持续彰显。作为全年文旅经济的重要“黄金节点”,双节假期不仅是观察国内旅游市场复苏态势与消费趋势的核心窗口,也是检验不同区域(顶流城市、三线城市、县域)文旅产品供给、业态融合与服务保障能力的关键时机。为深入解读今年双节文旅市场的新特征、新动向与新挑战,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召开了“十一期间文旅市场观察与思考智库圆桌会”,分析假期文旅发展态势及优化方向,现编发参会人员发言摘要,供业内参阅。


李萌:文旅发展区域、业态、产品的结构化转型在加快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文旅市场火热程度符合各方预测和预期,流动的中华大地展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基于个人假日休闲旅游活动体验与观察,感觉到文旅发展区域、业态、产品的结构化转型在加快,对应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和激发。

一是顶流城市的非热门区域成为假日旅游休闲舒适区。从多个顶流城市人流热度分布看,这些城市的地标区域人山人海,但距离不远、品质不差的非热门区域人流不高、密度不大,成为假日旅游休闲的舒适区。这类区域如何在保持品质基础上增强促进消费效应需要思考。

二是城市商业街区、商圈的茶馆、棋牌室品质化转型步伐加快。不少餐饮店生意很难做,假期人流量也不大,但茶馆、棋牌室这类社交型休闲场所在区域、空间、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的品质化转型,受到假期休闲人群的青睐。

三是都市的假日旅游活力更加依靠多姿多彩的文旅商体展活动。对于缺乏垄断性、稀缺性旅游吸引物的都市而言,各类节庆、展览、赛会、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假期旅游活力的主要依靠。 

上述假期文旅休闲市场呈现的特点及趋势,反映着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产业供给侧如何及时呼应满足乃至引领创造,急需提升专业化运营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韩丹杰:珠城夜未央,烟火引客来——三线城市蚌埠的夜色“食”光

受合新高铁开通和周边游热度影响,蚌埠接待游客量或较往年有所突破,人流以合肥、淮南、阜阳等皖北城市群及江苏、河南邻近省份游客为主。根据假期观察,家庭亲子游占比较高,年轻群体因音乐节、市集等活动吸引力有所提升。

“十一”假期期间,蚌埠市文旅市场业态丰富多元,以夜间经济与跨界融合为主导。一是夜市经济发挥美食+旅游效应,代表有蚂虾街龙虾夜市、篾匠街夜间餐饮等,“蚌埠龙虾节”推出文创雪糕、辣酱礼盒等衍生品。二是沉浸式夜游,以湖上升明月为代表的AR光影秀为例,夜间客流占全天的约3/4。三是特色餐饮酒店多元融合,融合了淮河流域文化、南北风味及创新业态,集聚了烧饼夹里脊、雪园汤圆等本土风味地道小吃,汇聚了同源茂饭庄、阿财老铺、榕城酒楼等老字号饭店,饭店设施凸显“珠城”文化,放大“蚌埠”城市logo。四是县乡市场崛起,依托怀远石榴节,通过石榴采摘、农耕体验,拉动县域旅游收入,带动民宿房价;依托固镇垓下遗址,楚汉文化主题灯光秀带动周边农家乐客流量。

未来文旅发展方向建议:从“网红”到“长红”,一是延伸产业链,开发“禹文化”主题酒店、龙虾预制菜产业园区;二是推动区域联动,联合皖北城市推出“淮河文明走廊”三日游线路;三是升级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区域交通,开通市区至主要景区的免费接驳巴士,高铁南站设旅游服务驿站,提供一键导览。


张雪:县域游成为新风口,诠释“小而美”的假日经济新范式

今年双节期间,县域旅游正快速崛起,已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增长极。

一是消费需求转向,追求松弛体验与情绪价值。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热门景点的观光打卡,转而追求更为纯粹、小众和深度的旅行体验。他们愿意为情绪价值和沉浸感买单,当大城市面临人潮拥挤时,那些氛围淳朴原生、能提供难得“松弛感”的县域小城便成为理想的替代选择。

二是供给特质凸显,“宝藏小城”凭借独特内涵吸引游客。许多县域地区本身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未经过度开发、体验内容独具一格的“宝藏”体质。例如,浙江建德依托新安江的自然景色,结合“江清月近人”沉浸式演出和灵栖洞的《西游记》IP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VR体验等创新手段,成功将文化流量转化为吸引力。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互联网的推广,也为这些小城提升了可抵达性和线上传播力。

三是未来发展关键,在于文化深耕与体验创新。尽管部分县域旅游点的配套设施和动线设计仍有优化空间,但其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已预示着,未来文旅产业的竞争将更多取决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体验场景的持续创新,而不仅是传统资源的比拼。从“网红”走向“长红”,需要围绕在地文化,通过业态融合与内容驱动,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