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游戏产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在国内外的优势地位不断提升,并在线下细分消费场景表现亮眼,带动溢出效应显著,为提振消费拓展了新场景、创造了新模式。
一是游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生态日益完善。上海游戏产业坚持精品化战略,构建起覆盖研发、发行、衍生品开发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打造出一批兼具强IP属性、高流水表现与高用户黏性的优秀作品,文化影响、市场收益、经济贡献显著提高,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和在线新经济的代表性行业门类之一。
二是年轻群体主导,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市场活跃。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是驱动上海游戏产业消费增长的核心力量。当前,游戏玩家的消费场景已形成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多元格局。其中,线上消费以虚拟充值为主,线下消费则拓展至沉浸式主题乐园、电竞体验馆、游戏IP联动餐饮、动漫游戏展会等体验式消费场景,成为游戏产业带动消费增长的核心动能。
三是“游戏+”业态火爆,溢出效应显著。上海积极探索“游戏+文旅”“游戏+商业”等新场景新模式,通过游戏IP主题活动、沉浸式体验场景等,将游戏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动力,赋能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价值提升。
但应该看到,上海游戏产业在产业认知、发展环境、推进举措、产品创新以及带动效应发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更好释放游戏产业提振消费的潜力:
第一,加强游戏产业发展重大前沿问题研究,深化游戏产业发展政策制度改革。深刻认识产业属性,测算评估产业规模,科学研判增量潜力,预测防范发展风险,精准确定产业地位,把握好游戏产业兼具文化与科技双重属性的特质。加强政策制度引导支持,加大对游戏科技创新、文化科技融合、优秀产品研发、IP打造转化、重大赛事举办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二,推动游戏科技自主创新和优质产品开发,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聚焦游戏引擎优化、游戏大模型训练等核心技术领域,支持游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开展协同研发攻关,降低对国外基础工具和平台的依赖。完善游戏产业算力支持体系,可建立梯度扶持机制,给初创游戏企业发放流量券与基础算力补贴,助其降低成本;对头部企业重大攻关等项目,提供高额算力券,推动技术突破与精品创作。研究制定综合文化科技融合、IP塑造转化、文化传播效应、市场表现及消费带动价值等维度的游戏产品评估标准体系,引导、支持上海原创优质游戏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第三,深化游戏与其他消费场景业态融合,激发游戏产业赋能文旅商体展联动消费作用。创新“游戏+商圈”深度联动机制,通过联合发放定向消费券、联动“上海旅游节”活动以及规划建设更多以游戏IP为核心的地标性沉浸式综合体和主题街区、商圈等手段,推动活动流量向日常消费与文旅体验转化,充分释放游戏IP多元化消费潜力。加强“游戏+新业态”典型案例推广,推动游戏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医疗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推荐、支持能够带动游戏实体取景地出圈、游戏场景落地景区街区的典型案例,为相关游戏开发商提供宣传和推广支持。
第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集聚,增强游戏产业发展的人才引领支撑。系统摸排游戏产业人才队伍现状,精准分析行业发展对技术研发、创意设计、运营管理等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趋势,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人才培养中的产教融合、科艺融合、科教融汇机制改革,鼓励游戏企业与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定制化人才培养。支持行业组织牵头开展游戏行业新职业工种与新职业标准的研发,增强上海游戏产业的人才竞争力。
资料来源:解放日报(2025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