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演唱会经济如何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城市魅力?
2025-10-01 13:25:00 来源:本站 浏览:863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演唱会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比达到1∶4.8,即演唱会门票花费1元,同期周边消费为4.8元。今年92-4日,五月天在上海体育场连开3场演唱会,吸引近15万人次观众入场,沉浸式体验场“Maydayland”覆盖超百万人次,而其带来的消费辐射在演唱会前后半个月持续发酵。国庆后,上海还将迎来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届时上海核心商圈餐饮、住宿及周边文创产品消费或迎来新一轮增长。演唱会已跃升为城市新流量入口,其价值不止于票房,更在于重塑消费生态,成为定义城市魅力的新名片。现编发我院专职研究员张雪撰写的文章,供业内参考。

 

一、政策支持:演出搭台、经济唱戏

2025年暑期,多地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演出市场发展。其中上海不仅推出大型营业性演出报批一件事改革,将审批时限大幅压缩,有效降低演出机构的时间成本;还同步升级乐赏上海文化消费券,扩大覆盖演出品类、提高补贴力度,进一步撬动市民观演消费潜力。这些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生态,降低了演出机构的运营风险,提升了城市对顶级演出IP的吸引力,为演唱会+”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指出,2025年上半年服务消费持续扩大,文娱旅游热度不减。演唱会、音乐节持续发挥跨城带动效能,打破消费场景壁垒的产品设计渐趋完善,全国演唱会票房同比增长约四成。上海作为演出市场领军城市,20251-5月已举办营业性演出2.19万场,服务观众1009.6万人次,实现票房16.3亿元。其中,大型演唱会的经济拉动效应尤为显著,以时代少年团演唱会为例,4场演出吸引30余万观演人群,带动徐家汇商圈客流量达90万人次,总营收突破6100万元。这种消费辐射效应还延伸至文旅、交通、零售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从单一票房经济向全域消费经济的跨越,充分彰显了演出搭台、经济唱戏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二、链式消费:从情绪价值到全域经济

演唱会+”经济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强大的消费链条延伸能力,这种延伸既体现在时间维度上的前后延伸、空间维度上的全城辐射,还体现在消费人群的广泛覆盖上。

以上海五月天演唱会为例,在演出开始前半个月就提前预热市场氛围。长宁、徐汇等区作为主战场就已经启动了系列促消费活动,包括大巴车张贴宣传海报、设置快闪店铺、推出限定套餐及粉丝折扣等,形成密集的消费触点。其中长宁来福士广场的“STAYREAL PARK”快闪活动首周单日营业额突破300万元,带动商场客流同比增长15%、销售额增长17%,部分餐饮品牌增幅超40%。演唱会期间,场外应援物销售、餐饮住宿、交通出行等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后延伸环节则展现了消费链条的辐射能力。演出结束后,前滩太古里的时光机器”VR体验展区凭演唱会门票预约参观,目前累计观众已近万人次。同时,演唱会带来的消费惯性持续释放,北外滩滨江沿线餐饮店在夜间消费券带动下客流不减。

消费链条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客群差异上:一方面,粉丝群体展现出强烈的主动消费特征,他们为周边产品、主题体验支付溢价的意愿更高;另一方面,普通市民看到消费券、商圈折扣等优惠后的选择性尝试,从而形成了从核心粉丝到普通大众的消费扩散。这要求演唱会+”模式必须兼顾情感驱动与利益引导,才能实现消费潜力的最大化释放

 

三、各地实践:不同城市演唱会+”发展路径

不同城市在演唱会+”模式上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各自的实践经验共同构成了演唱会经济的多元生态。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代表,核心优势在于场馆供给与政策体系的完善,更依托成熟的城市服务能力形成综合竞争力上海体育场等大型场馆可容纳8万观众,成熟的专项资金制度与商务消费政策形成了对顶级演出IP的强大吸引力;在服务保障层面,上海延续大型活动管理经验,为类似五月天演唱会的活动实施区域封闭管理和场馆限流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免费巴士接送等低成本-高体验举措精准解决观众出行痛点,体现出暖人心促经济的精细化服务思维,其硬件+服务的双重优势对同类城市具有标杆意义。

杭州则走出了文旅融合的特色路径,依托亚运会遗产与城市旅游资源的深度绑定,将演唱会经济与全域文旅发展紧密结合。借助亚运会留下的场馆遗产,杭州大莲花体育场成功举办周杰伦演唱会,吸引50万观众,其中70%来自外地,直接带动文旅消费13.16亿元,相当于为杭州出了一个小长假,实现了赛会场馆+演艺经济的高效转化。通过将演唱会与城市旅游资源深度绑定,实现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使短期演出效应转化为长期旅游收益,这种以演促旅的模式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赣州作为中小城市的代表,以小而美的精细化服务实现了以小博大的突破,走出错位竞争之路。全民健身中心首次承办大型演唱会(邓紫棋演唱会)就吸引8万观众,全市酒店入住率高达98%。演唱会期间,赣州在服务细节上充分体现宠粉温度:提前采用防雨弹人工消雨、为低视角观影位提供增高坐垫、联合酒店配套演唱会专属物料、投入400辆免费公交免费接驳等,展现出惊人的服务颗粒度与跨部门协同效率,让城市温度深入人心。中小城市虽在场馆规模、政策资源上不占优势,但通过精准把握观众需求、提升服务温度,同样能让演唱会成为城市品牌升级的契机,为更多三四线城市提供发展启示。

不同城市的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指标——城市敏捷度,而城市服务正是敏捷度的重要落地载体。具体表现为对市场需求的快速感知、对资源的高效调配以及对问题的及时应对,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演唱会+”经济效能,考验着城市的应急响应、资源调配与人文关怀水平。

 


四、长效机制:构建演唱会+”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基于各地实践经验,推动演唱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性思维与精准化施策:

一是建立演唱会消费指数监测体系。整合票房数据、酒店入住率、商圈营业额、交通流量等多维指标,形成对演唱会经济效应的量化监测和评估工具,实时监测演出前后的消费变化,精准把握消费热点,为政策调整和商业布局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优化场馆供给结构需要大小并举一方面,加快市区5万人以上大型场馆建设,提升承接顶级演出的硬件能力;另一方面,鼓励Livehouse等小型场馆发展,形成多层次演出空间体系。同时推动现有体育场馆、文化设施的演艺功能改造,提高设施利用率。

三是推广“15分钟服务圈标准化建设。制定涵盖交通、餐饮、应急等领域的服务标准,明确大型演唱会需配套的免费接驳线路密度、餐饮供给点位等具体要求,将免费巴士、酒店配套物料等暖心举措转化为标准化服务流程。同时,鼓励商圈、景区与演出方合作,推出票根优惠等联动措施,扩大消费链条的覆盖范围。

四是构建演出IP+城市文旅孵化平台。借鉴杭州AR音乐喷泉的成功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演出IP与城市文化资源的创新融合。上海可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演唱会与外滩、豫园等地标景点的场景结合,开发具有城市辨识度的特色IP产品,减少对外部IP的依赖。

五是继续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由商务、文旅、交通、公安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大型演唱会实行一事一议的精准服务。制定标准化的大型活动保障流程,提高应急响应效率,确保演唱会+”经济在有序规范中实现持续增长。


作者: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