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点】怎样以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5-09-15 13:38:00 来源:本站 浏览:221

近年来,湖南积极构建文化+旅游+科技融合机制,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重塑文旅产品的创作、呈现、传播与消费方式,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持续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湖南旅游集团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系统谋划“10+5”文化、科技与旅游融合重点项目,积极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引擎,努力书写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湖南答卷。现编发全文,供业内参考。

 

一、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多元实践

当前,文旅产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科技赋能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湖南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方面呈现出多路径协同、多亮点纷呈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平台化、沉浸化、数智化并进的新格局,不断激发文化资源新活力,构建新场景、新业态与新生态。

平台资源整合成效显著。旅游集团以又湘游(一部手机游湖南)智慧文旅平台为核心,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门户,全面整合省内文旅资源,为企业拓宽线上销售渠道,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平台应用5G、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聚合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已接入600余家3A级以上景区、近500家文博场馆和2.4万家酒店,实现从游前资讯获取到游后反馈的全周期服务闭环,显著提升资源配置与供需匹配效率,平台注册用户突破930万。又湘游国际版“Hunan Travel”,为境外游客提供多语种实时翻译、酒店预订、景区导览等一站式服务,并接入DeepSeek实现“AI+文旅智能体验,支持跨境支付、个性化行程规划与紧急救援等功能,有力提升湖南入境旅游服务能力。

演艺互动体验全面升级。旅游集团联合多方推动湖湘文化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文旅产品形态与体验方式,打造多项沉浸式、互动式演艺代表作,《今上岳阳楼》以忧乐文化为精神内核,通过读记”“求记”“写记”“答记等环节增强游客参与感,并运用裸眼全息、3D mapping和多终端数控技术,构建360度沉浸式诗画空间,成为湖湘文化旅游演艺标杆。《洞庭幻境》以生态保护为主题,依托激光投影、水景矩阵与可移动数控装置,打造国内最大室内数字艺术矩阵展演,创新+++多元体验模式,传递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时代强音。

非遗技艺实现数字化传承。集团积极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自主研发绣文宝数字化系统,集成设计、库存、销售等功能,结合图像识别与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与版权保护,推动产业向数据驱动转型。创新推出3D立体绣、双面绣座屏等产品,其中《锐不可当》荣获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奖。建设湖湘工艺美术服务平台,完成全省非遗资源系统整合与数字建档,涵盖56项手工艺和1000余件馆藏精品,通过云上非遗”“云工美等平台拓展传播与消费渠道,使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红色旅游迈入智能化阶段。在韶山创新推行智能服务+无感治理模式,依托又湘游平台实现六大景区组团的一平台购票、一码通全域。上线韶山智能助手,集成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提供多模态导览、个性化路线推荐与应急服务。票务环节应用近场通信技术,实现电子票核验、未购票提醒与客流预警,构建数据驱动的管理闭环。这一智慧服务系统实现了从被动服务主动服务、从标准化个性化的转变,既提升了运营效率,也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沉浸感与互动性。

 

二、现实挑战: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主要瓶颈

尽管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技术应用、人才结构、产品创新与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制约行业创新活力与长效机制建设。

技术应用深度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现有文旅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持续吸引力。多数项目重视硬件投入而轻内容建设,文化IP数字化转化不足,导致沉浸式体验产品差异性低。智慧服务功能较为单一,仅有少数景区实现智能导览全覆盖,区域平台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跨界人才供给短缺,结构性问题突出。数字文旅领域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课程设置滞后于产业变革,尤其是兼具文化创意能力与数字技术背景的六类人才稀缺,难以满足和支撑企业创新发展需求。

业态培育相对滞后,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不少文旅企业的科技应用仍停留于表面嫁接,未深入把握湖湘文化精髓与科技融合关键点,缺乏具有引领性和震撼力的原创产品与业态。部分科技赋能项目运营管理能力不足,盈利能力较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据安全管理存在隐患,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在数据跨部门共享过程中,分级分类管理机制缺失,游客身份与行为数据存在泄露风险。部分应用存在强制授权、违规处理数据等问题,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价值利用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平衡。

 

三、发展路径:科技赋能文旅融合走深走实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需从政策支持、产学研协同、业态创新与产业组织等多方面构建保障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加大政策支持与政府引导。设立两融专项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各级政策与科技资金支持,重点推动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文旅场景的应用。依托湖南旅游集团建设省级文旅数据中台,实现多源数据整合与业务协同。支持县域文旅借助科技挖掘红色文化与非遗资源,打造特色发展路径。

深化产学研融合与人才培养。成立省级文旅技术创新中心,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文化科技融合实验室”“文旅数字人才学院等平台,推动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与人才孵化。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设立文旅科技人才专项补贴,吸引和留住跨界复合型人才。

强化内容创新与商业模式探索。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攻关,坚持科技赋能、文化铸魂,推动科技与文化创造性结合。鼓励文旅+科技+演艺+文创+游戏等多元融合,打造一批体现湖湘文化特质、具有科技感和情感温度的标杆IP与沉浸式项目。积极拓展项目运营、内容付费、IP授权与数据服务等多维盈利模式,增强项目可持续性。

推动产业组织与生态建设。组建省级文旅科技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强跨区域合作,与广东、浙江等科技强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技术、市场与资源共享。拓展文旅+”应用场景,推动科技赋能非遗游、乡村游、工业游等新形态,通过IP授权与数据共享实现价值共创。力争打造23个在全国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两融示范项目。


结语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是重构产业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文化价值的重要路径。它不仅助力文化资源活化、旅游场景重塑和产业全面升级,更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答好两道融合命题,关键在于:坚守文化深度、把握科技精度、提升体验温度、拓展产业广度。湖南旅游集团将以游客为中心、以科技为杠杆,深挖湖湘文化精神富矿,践行湘旅情·心服务,实现一湘山水赋青春的企业使命,使锦绣潇湘品牌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助力湖南从文旅大省迈向文旅强省

来源湖南旅游集团课题组,湖南日报,20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