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杨浦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
2025-08-29 15:42:00 来源:本站 浏览:298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动上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沪府办发〔20253号),推动杨浦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对标上海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创新构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多元融合模式,加快建立健全杨浦“1+3+5”旅游发展体系,将杨浦打造成为“入境旅游发展区、都市旅游创新区、文旅深度融合实践区”,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现编发全文,供业内参考。

一、基本定位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海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扎根四个百年文明的历史厚度,拓展多元共创的文化宽度,对标持续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的上海高度,全力打造“杨浦,不一YOUNG”的旅游IP。以文化为引领,秉持以文化涵养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的理念,推动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以优质资源为核心,发挥“大学+大厂”独特的城区基因,依托百年高校的人文学养,汇聚年轻蓬勃的文娱产业集群,构建Z世代社交引力场。以转型发展为动能,推进旅游产品研发出圈、服务品质优化出色、目的地形象打造出众,构建全龄友好、全域友好的旅游环境。杨浦以“不一YOUNG”的创新姿态,向世界推开新质秀带的文化之窗,让高品质文旅生活触手可及。


二、空间布局

    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围绕规模流量型资源布局需求,进一步扩大文旅项目有效投资规模,着力聚焦“一带、一区、一轴”建设。

     一带,即杨浦滨江文化秀带。持续深化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构建南段和中北段逐步联动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南段打造以“世界现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为核心的主题游径;开发B站总部、美团上海科技中心、抖音上海滨江中心建成后的功能性项目的“文化+科技”游。中北段坚持“成熟一个,开发一个”的发展思路,分阶段导入文旅要素资源。以复兴岛为重点,推进岛上旅游资源开发,同步带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景区转型发展的能级提升。沿岸地区规划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为城区文化资源溢出、城市滨水旅游复兴聚集更好的基础条件。

     一区,即五角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围绕区位优势,构建“年轻力+科技感+烟火气”的“白+黑”全时段文旅消费新场景。全力推进大学路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将江湾体育场等市级文保建筑纳入街区建设范围,推动实施规划与街区IP打造双向赋能,争创最具“YOUNG”特色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持续举办好上海大学生旅游节,探索高校研学游的“引入”,增强校园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溢出”效应。挖掘互联网头部大厂资源,丰富重点商圈融合业态,推动“上海国际跨次元产业品牌日”等各类节展赛事露出落地,打造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年轻人聚集地。

     一轴,即文博演艺轴。演艺方面,推动大剧院市场化运营力量,释放YOUNG剧场演艺活动的带动效应,联动区域内高校、剧场周边的文博艺术场馆,推动更多演艺剧目进高校。文博方面,联动呈现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文脉印鉴”、敦煌当代美术馆的“丝路故事”、国歌展示馆的“歌铸国魂”、刘小晴艺术馆的“妙笔入神”等精品内容,以及环上理创新人文街区等建设项目,激活“观演-消费-体验”一体化的“票根经济”。


三、重点举措

    立足“四个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国际化、年轻力、亲民性的城区文旅特质,围绕“杨浦,不一YOUNG”旅游IP核心,实施五大行动。

(一)开展特色精品提升行动,以更优的产品构建全域旅游新生态

1.推进“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依托杨浦滨江拥有区域60%以上的文物资源和众多工业遗产,持续引进承办艺术大展、文体赛事、创意时尚等活动,推出城市微旅行线路。配合推进上海博物馆北馆(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建设,打造以活态考古为特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考古主题博物馆,发挥世界技能博物馆在国际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建设杨浦图书馆滨江馆,营造高品质阅读空间。

 

2.构建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注重在旅游产品中注入更多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结合青年、亲子、银发等客群需求差异,推出更多定制产品。优化文化主题线路设计,打造数字文旅体验、工业遗产场景再造等特色项目。依托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推动节假日特色、季节性产品迭代,让城区文化可体验、可分享。

 

3.丰富入境游的文化体验场景

    大力推动入境游发展,制定《杨浦区推动入境游工作方案》,抢抓入境免签政策扩容契机,研究入境游支持政策。深化“拾趣YOUNG浦”主题游品牌,以传统文化为魂、趣游体验为核,打造深度游、体验游精品线路,强化市场落地。突出东方美学、人文历史,着力讲好杨浦故事、上海故事、中国故事。

 

(二)深化多元业态融合行动,以更大的跨界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

 

1.聚焦发展新业态,构建文旅商体展共生圈     

    制定《杨浦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携行计划》,强化政策引领、加快要素对接、鼓励产品研发,培育文旅商体展融合业态。建立市场主体间高效沟通协调机制,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跨界融合创新效能。同步吸纳区域高校智库加入,开展调查研究,邀请专家培训授课,提升市场主体转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打造文化新高地,挖掘演艺经济发展新潜力

    探索引入世界级文化IP,吸引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演艺项目在杨浦首演首秀,挖掘城区影视取景地资源,让“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成为新风尚。厚植城区文化底蕴,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海派文化研究传承、江南文化研究发掘、时尚文化培育发展,增进城区文艺创作繁荣。聚焦舞台、群文、网络视听等,推出“杨浦制作”“杨浦出品”的精品力作。

 

3.着眼都市新体验,培育特色旅游休闲街区

    推动以大学路为代表的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围绕“文化艺术+青年经济+知识创意+潮流夜生活”的多维特质,提升特色书店、人文小店的吸引力,覆盖旅游观光、文体休闲、生活服务等多重业态,营造青春洋溢、多元共创的文化氛围。加快城区商圈功能提升,优化区域规划布局,赋能重点区域建设,扩展文旅商体展融合承载空间。

 

4.延伸消费新场景,强化供给侧的融合赋能

    联动区域高校、文博场馆、艺术空间,激活“票根经济”,探索“门票+购物”“门票+酒店”等游客共引方式,探索“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展览去旅行”的消费新场景和新服务。发挥B站、叠纸等头部企业影响力,鼓励发展“人气IP+文创产品+主题商圈”消费立体空间,创新开发“非遗+”“国潮+”等特色文旅项目。

 

(三)开展文化体验升级行动,以更强的创新激活特色旅游新动能

 

1.推动“工业+”旅游

    串联杨浦滨江百年工业遗产博览带,吸纳文博场馆、非遗展示、旅游景区等,打造“工业记忆+现代体验”的水岸联动游览动线。

 

2.深化“红色+”旅游

     提炼黄浦码头旧址留法勤工俭学的精神标识,打造红色历史文化街区。联动“党的诞生地”主题游船、国歌展示馆、红色主题影院等红色文化地标,培育“小小讲解员”队伍,结合流动党课、情景演绎、AR体验等形式,提升红色文化游的沉浸感。


3.加快“科技+”旅游

     互联网大厂为支撑、数字技术为引擎,串联景区、文博艺术场馆、休闲街区等多元场景,将VRXRAI等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合,鼓励更多沉浸式文旅项目落地。

 

4.联动“研学+”旅游

     厚植百年书香文化,依托“复旦源”一源六馆新格局,串联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八景”等新景观,推进少年科学院(聂家花园)及财大附中AI财经体验中心的建设,鼓励节假日公众开放机制,提升校园开放度,拓展研学游的新空间。依托区域博物馆联盟、非遗文化项目,推进相关领域旅游产品开发。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定制银发研学游产品。

 

5.发力“夜间+”旅游

     拓展各类商圈、演艺空间、浦江游览、文博景区等夜游体验,鼓励市场主体延长营业时间,支持“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等活动,发展更多夜间好去处。

 

6.探索“体育+”旅游

     优化“体育+文化+旅游”模式,举办特色体育赛事,引入桨板等小众体育项目,增强吸粉引流观赛的效应。以江湾体育场为核心,依托上海体育大学专业资源、新江湾城文化体育公园场地优势,打造集时尚运动、文化交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体。探索工业遗产导入体育功能,更好匹配社会生活中的消费热点。

 

(四)开展服务品质优化行动,以更佳的服务塑造主客共享新体验

 

1.推进杨浦滨江试点建设旅游服务示范先行区

    综合提升杨浦滨江旅游服务水平,试点构建“重点覆盖、精准服务、智慧便捷”的高质量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杨浦滨江周边配套,探索滨江区域定制公交项目,持续推进复兴岛、共青森林公园等重点地区周边配套建设和提升。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一线人员的服务游客能力,合理规划建设骑行道、漫步道路,布局停车场、充电桩、旅游厕所、多语种标识标牌等设施,构建良好的滨水旅游环境。

 

2.完善城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优化行李寄存服务,鼓励景区周边停车资源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加强标识标牌和旅游服务指引,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推动旅游点位周边商业配套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的提质升级。

 

3.构建高品质、专业化的旅游服务体系

     推广文旅行业服务标准化体系,联合区内高校、行业协会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加强星级酒店、A级旅行社新标准的宣贯,推进旅行社等级评定工作。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测机制,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响应迅速的投诉处理反馈系统。优化境外游客体验,提升景区、场馆多语种服务水平,投放《乐游杨浦》等多语种服务手册。加强旅游安全监管,健全完善旅游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4.加快智慧旅游数字化转型升级

     探索构建杨浦旅游业智慧化体系,积极引入多模态大模型,通过大数据监测,进一步加强智慧文旅建设。发挥在线旅游服务平台的引领作用和资源整合作用。加强数字技术在服务端场景应用,积极参与全市“沪小游”城市生活智能体建设,优化银发旅游智慧服务,增加老年人适用场景。

 

(五)开展品牌IP宣推行动,以更好的故事传播杨浦旅游目的地新形象

 

1.塑造“杨浦,不一YOUNG”旅游品牌形象

     立体打造“杨浦,不一YOUNG”旅游IP,加强主流媒体宣推,用好新媒体与社交平台,实施差异化传播策略,树牢杨浦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和形象。

 

2.增强口碑传播效应

     构建多层次的传播网络,发挥好区互联网发展协会自媒体专业委员会的作用,通过专业化内容共创与分众化平台分发,形成圈层渗透效应;培育城市推荐官队伍,以生活视角分享杨浦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形成长效的传播动能。

 

3.扩大国际交流声量

     统筹利用外事、外资、外宣、外智资源构建“四外”联动机制,共同策划对外文旅交流项目,提升杨浦国际形象。支持文旅企业参与上海“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探索数字文化出海。支持文博艺术场馆开展文化交流等国际合作。

 

4.凝聚跨地区宣推合力

     依托对口合作机制,构建跨区域的文旅宣传推广体系。重点联合云南、西藏、福建等对口地区建立品牌宣传阵地,共同策划主题推广活动,实现宣传资源共享、推广渠道互通,进一步开拓“游客共引、资源共享、品牌共创”的新局面。


四、保障机制

(一)增强规划引领

    加强旅游业发展与“十五五”规划衔接,优化旅游资源布局和配置,开展全区旅游资源普查,全面厘清城区旅游资源家底,努力构建“品质优先、融合共生、主客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为打造“杨浦,不一YOUNG”的旅游品牌提供科学依据与战略支撑。

 

(二)凝聚多元合力

    建立健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统筹推进机制,凝聚部门合力,明确实施路径,构建大旅游工作格局。发挥高校智库等专业机构作用,开展旅游产业理论和应用研究,助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重点引进培养产品研发、文化创意、智慧旅游等领域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依托区域文旅商体展共生圈资源、多渠道共同发力,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增强互学互鉴。

 

(三)深化法治保障

    加强依法行政,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深化排查发现、线索深挖、打击查处、网络巡控等措施,坚决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推广旅游电子合同,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加强跨部门跨地区旅游市场执法协作,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治理,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和线索移交,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有效深化市场治理。

 

来源|杨浦区政府办公室(20258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