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江南大学组织举办了“无锡博物馆城之城建设赋能文旅融合发展课题研讨会”,上海高校智库—全球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理事长李萌博士应邀参加会议,并结合智库团队近年深入开展的上海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研究相关思考体会,作专题发言,现编发部分发言内容,供业内参考交流。
一、怎样更好契合当下政策和实践发展的新语境新趋势?
一是我们现在文化领域的一切工作,要遵循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课题报告里面明确写到的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就是对总书记一再强调的这个要求的呼应。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究竟怎么赋能?哪些文化来赋能?是要做分门别类梳理的。
二是这项工作的指向,肯定要考虑到面向2035年国家层面提出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这个10年其实很快,我们今天做的工作可能都要指向于建设文化强市、服务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的政策脉络里来。
三是现在大家都普遍感觉到的提振消费的压力很大,怎样在服务消费方面发力,这一块潜力还比较大。所以上海在文旅商体展联动方面持续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在这一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服务消费里边,我们文化的、人文的尤其是本地所独有的这些文化资源,怎样从之前基本上都是作为事业单位、政府财政拨款建设的成果,走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里面来?走到提振消费当中来?现在是文博场馆要考虑的一个摆在眼前的尖锐问题。
四是国家层面分类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包括文化领域的国资国企的改革,都在酝酿一些新的政策意见。分类改革的目的事实上回到当下的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要更好发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作用。由此看博物馆行业通过文旅融合赋能城市发展,特别符合国家自上而下的这么一个政策指向,非常及时。
五是从市场方面来看人群的流动趋势,从目前国内人群的流动和游客的消费需求变化看,它正在出现一种非常大的结构化的调整。比如说我们在上海研究产业人才问题时发现,近年来在上海读书的大学生回到自己家乡所在地就业的速度和数量上升得非常快,呈现出一种人才回流现象,人才对家乡、地方的归属和依恋感在加强,这对博物馆之城建设是非常大的利好。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外地的游客到一个地方之后,其选择及行为开始“去标准化”,甚至“去景区化”,而是注重寻找一种主题化和独特性,那么一个地方的独特性和主题化,博物馆的价值没有任何一个文化景观可以替代,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说博物馆和文旅融合之间,它的内在的这种价值和关系,从市场的这种趋势看就很有利。当地人对本地文化身份的认同、归属感的加强,外来游客寻找主题化、个性化和独特性的需求,都非常有利于推进该项工作。
六是城市、地区之间的新的文化资源的争夺也很激烈。当下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各个地方之间对优质文化资源的争夺,又到了一个新一轮的竞争的局面。怎样把无锡博物馆里凝聚的这些文化瑰宝的作用和功能更好激发出来,形成更强更优的城市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话语权及影响力,都是本课题要着重研究的重大且紧迫的问题。
二、怎样全面把握博物馆建设赋能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第一,当前管理政策和制度对于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开展市场化商业化运营有很多规制和束缚。比如,特展收费问题、文创产品销售问题,困扰着不少的博物馆馆长。这方面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的实践及上海方面的改革突破值得研究和借鉴,它很好的发挥了赋能文旅融合的作用,消费拉动成效突出。
第二,博物馆应有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在““物事人非”几个关键字上下大功夫。“物”就是博物馆的藏品、展品,包括实物的,也包括以数字藏品为代表的数字文化资产。“事”就是事件、活动,以展览、讲堂、会议等为代表的各类专题活动。“人”指的是人才,创意策划、内容阐释、项目管理、新媒体运营等专门人才的欠缺,是博物馆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非”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事人非”作为博物馆的最核心的资产和资源,下一步怎样通过制度、机制方面的改革,释放它的能量和魅力,都是亟待推进的工作。
三、怎样规划部署无锡博物馆建设结构体系、形成特色优势?
要形成博物馆之城,它肯定是个博物馆体系,我们目前60多家里边,有很多是名人纪念馆,包括个人的收藏馆。我个人觉得在目前市场趋势下,人们的选择里面对原来国家主导的等级制、标准化的做法与机构,没有早些年那么看重了。与其说我们花很多精力很大财力很长时间去争取建设国家级大馆,不如说在特色馆方面发力。在特色馆建设尤其是结合地域文化和行业特色方面,以特色博物馆建设赋能文旅融合、经济发展,可能更符合无锡的方向。博物馆建设相关规划需要对此做好部署和引导。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游客,我到无锡到苏州其实非常想看一些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永远占有独特重要位置的关于“苏南模式”的故事,这是跟工商之城直接有关的。这一块的东西,我觉得现在展示呈现的还不够。在地域文化挖掘当中,无锡博物馆体系里边怎样很好的突出这一块?我估计不止我一个人会这么想。我们到无锡来,很希望看到无锡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非常独特的专题性的主题性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是最权威的,这是城市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我们可以把这一块专题展变成流动的巡回的,在国内外的人文交流中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来打造。
从行业和产业的视角看,无锡的产业非常厉害。工商、文化、工商之城这一块怎样把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目前好的成果,通过创新文化和科普文化的路径,以博物馆的理念和方式把它做出来?当前产业发展实践取得的最新的时代性成果,通过博物馆体系和展陈方式把它推到游客和老百姓面前,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四、怎样丰富博物馆之城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看,我非常赞成课题报告里提到的几个实践路径,通过研学、city work为代表的城市休闲旅游线路来推进。同时,我们关注也建议,在实物展品和数字文化资产的角度,甚至到IP授权和运营方面,把馆藏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这些文化遗产能够很好地用数字手段展演出来、传播出去。更好的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做好博物馆资源的展示、传播与推广,使其能够触达到更大人群范围,我觉得这是文旅融合中特别值得研究和推动的事儿。这样或可形成一批各具特色、虚实辉映的场馆和展览作品。
从一般游客心理行为特点看,到一个城市,会打卡标志性的文博场馆或参与最具影响力的文博旅游线路,但基于博物馆的IP和各类文化资源,以文旅融合视野关照的话,面向文旅市场,可以设计多层次、多主题的博物馆文旅产品或项目,形成“标志性场馆——影响力线路——特色化项目”这样一种扩散型的文博旅游体系。这需要有步骤地把博物馆建设的主导方向和内容重点规划跟文旅市场需求之间,形成跟贴近更契合的协同关系。这对博物馆之城建设、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