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盛唐不夜城”:以盛唐故事为魂,通过沉浸式实景演出+夜间市集激活历史资源。如大唐不夜城融合仿古建筑、唐装巡游、非遗手作,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体验的消费场景,吸引游客“穿唐装、游唐街、赏唐戏”,用“不倒翁”表演、“李白对诗”、《长恨歌》实景演出等让历史“活”起来,显著延长停留时间,拉动餐饮、住宿、文创二次消费,2025年清明假期,仅大唐不夜城就吸引游客43.2万人次,夜间消费占比超六成。
成都“市井烟火”:宽窄巷子为核心,融合“首店经济”与“策展式零售”(展览+零售+体验)。创新“夜游锦江”:MR技术叠加虚拟元素(熊猫、古建筑),推出“火锅船”“茶坊船”,表演延长至5小时;夜游观光巴士串联核心商圈。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带动消费2000万元,实现“登船吃火锅、下车逛市集”的无缝流转。
杭州“外摆经济+数字管理”:政策松绑激活“外摆经济”。拱墅区大兜路“北关市集”试点精细化“一点一方案”管理,2025年上半年新增56处外摆点,助力社零增长4.5%(全市第一)。滨江区“城市烟火地图”数字化整合11个精品点位,真正实现“政策可视化、服务可导航”。
重庆“科技+联动”:以5000架无人机常态化的“科技夜宴”为引擎(吸引观众400万人次),串联“不夜重庆生活节”。联动九龙坡区60余场活动:银联夜间餐饮券、英雄湾啤酒节、奥体演唱会、社区“村BA”等实现金融机构、商圈、文体活动的深度协同,夜间客流占比升至68%。
长沙“24小时活力”:五一商圈、太平老街为核心,湘菜夜市与酒吧街互补,橘子洲焰火、湘剧夜游强化文化标识,24小时书店便利店覆盖全时段。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上座率超90%,构建“全时消费”闭环。
作为中国夜间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呈现出多元复合的夜间经济生态。2025年6月以来,夜间消费已超过880亿元,在“2025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中持续保持全国第一。上海夜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其难以被单一标签定义的多样性:在空间上,形成太平湖-新天地“石库门漫步式夜生活”、梧桐树下的“巨富长”文艺潮流区、西岸梦中心水岸艺术区、吴江路-丰盛里“路易号”巨轮打卡点、大豫园传统与现代交融区以及大学路年轻活力区等多层次场景;在业态上,2025上海夜生活节130场特色活动轮番登场,涵盖潮流运动、电竞赛事、音乐现场、精酿品鉴、美食嘉年华等多元主题;在市场主体方面,“夜间造梦师”不断涌现,如融合电竞、音乐、社交、餐饮的“INS新乐园”,持续为夜经济注入创新基因。然而,与前述城市案例对比,上海夜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
一是政策落实存在堵点。尽管上海市商务委推出夜经济升级政策2.0版,涵盖丰富夜间街区演艺、优化活动审批、支持外摆经济等内容,但在基层执行中仍存在障碍。部分小商户反映,申请外摆位渠道不便利,流程复杂;交通微循环改造也偶有脱离实际需求的情况。
二是深夜文化供给不足。常规商业场所闭店时间普遍较早,文化场馆夜间开放尚未常态化。外滩夜景好看却只是“拍照—走人”,缺一个让人留下来二刷三刷的故事场。2025年8月上海博物馆推出“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168小时连续开放活动,增设0时至6时“深夜场特价票”,每场3000张门票迅速售罄,表明市场对高品质夜间文化活动的渴求。
三是社区级夜市缺失。城市中心区域虽有丰富夜生活选择,但居民区周边夜间消费场所不足,导致“流动摊贩-城市管理”矛盾突出。如宝山区罗店镇治理前,日均收到的占道经营、噪声扰民等投诉占城运中心受理量的40%以上,反映了城市“最后一公里”夜间服务短缺的普遍问题。
延长“文化时刻”:推广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展168小时开放(深夜场票3000张门票秒光)的成功经验。推动主要热门博物馆、美术馆周五六及节假日晚开放至22:00,旺季试点24小时场。打造“文化午夜场”:外滩AR夜游、鲁迅公园深夜书市、上生新所话剧夜场等。通过文化场景的时间延展,满足不同人群的夜间精神消费需求,改变“上海无深夜文化”的现状。
拥抱“科技夜色”:借鉴豫园“元宇宙超级场景”。加速数字技术在夜间经济中的融合应用。重点发展三大方向:开发“AR夜游”应用系统,在历史风貌区设置虚拟讲解员和沉浸式历史场景再现;创新“科技艺术夜展”,如结合豫园计划的深夜VIP无人机表演,在西岸美术馆、浦东美术馆等场馆周边打造户外科技艺术秀场。通过数字技术突破物理空间与营业时间限制,创造全天候、虚实融合的消费体验。
织密“夜市网络”:通过“疏堵结合”,构建“市级-区域-社区”三级夜间经济网络。在中心城区边缘及大型居住区周边,利用地铁站点闲置用地、绿地广场等空间,设置规范化社区夜市;建立“夜市设置标准体系”,明确油烟净化、垃圾分类、噪音控制、消防安全等要求;推广“商户自治共管”模式,由摊主组成自治委员会参与日常管理,政府提供第三方物业、保洁等专业支持。疏通“最后一公里”,让家门口也有深夜烟火气,缓解流动摊贩管理矛盾。
打通“政策末梢”:开发“上海夜生活服务平台”小程序,整合活动预约、外摆位申请、停车引导、投诉反馈等功能,实现“一网通办”;建立“夜间消费监测系统”,通过客流、销售、交通等大数据分析,动态优化服务配套。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提升政策精准度与市场满意度。
培育“夜间造梦师”:鼓励更多“夜间造梦师”创新发展,构建丰富多元的夜间经济生态。设立“夜间经济创新基金”,支持多业态融合空间等特色项目;打造“夜间经济孵化器”,为小微夜间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证照办理、培训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建立“上海夜经济品牌体系”,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多层次市场主体培育,避免夜间供给同质化,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上海夜经济的未来,绝非简单“延长营业时间”,而是构建“全时段、全场景、全人群”的活力生态。这座城市的独特优势,优势正在于其文化包容性、业态创新性和空间多样性。以精准政策适配商户痛点,以文化故事提升夜间黏性,以科技赋能拓展体验边界,以社区烟火温暖城市角落——当这些要素贯通融合, “不夜城”上海才能从“多元但分散”走向全域贯通,真正点亮属于它的每一个深夜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