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大阪世博会:日本文旅“系统能力”的实战演练
2025-08-06 13:42:00 来源:本站 浏览:315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于4月13日至10月13日在梦洲人工岛举办,以“生命闪耀未来”为主题,吸引了15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核心聚焦“设计明日社会”,是继1970年大阪世博会后,日本时隔55年再次承办这一全球盛会。一场世博会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日本文旅产业系统性优势的长期主义哲学,而中国文旅的升级发展,正需要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进化”,走出一条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现编发本院专职研究员张雪梳理撰写的文章两篇,供业内参阅。 

世博会作为全球最高级别会展,是检验一个国家文旅产业综合实力的“试金石”。日本对此次世博会的筹备,恰恰是其文旅发展理念的集中落地,呈现出四个鲜明特征:

一、以“全域联动”激活区域价值

日本并未将世博会局限于大阪一城,而是以“关西一体化”为框架,构建“核心场馆+卫星目的地”的文旅网络。奈良县政府联合UNESCO推出“奈良古都巡礼”旅游项目,推广东大寺和法隆寺等世界遗产,首季游客量达50万,同比增长30%JR西日本开通“世博专线”,可实现“一日看尽千年关西”,形成“核心场馆+卫星目的地”的文旅网络布局。日本本次世博会通过“会展+区域文旅”的协同印证了其“以点带面”的文旅运营逻辑——大型活动的价值,在于通过交通、服务、营销的一体化,将短期流量转化为城市生活的长期吸引力和区域经济的长期动能。

二、用“科技感知”重构体验场景

“技术”不再只是冷冰冰的装置,而成为可对话、可共情、可定制的“隐形向导”,体验便被重新编码。松下馆打造的“生物数据-空间响应”闭环系统,通过非接触式虹膜识别技术,获取用户代谢率、营养缺乏等数据,算法实时生成包含食材溯源信息的个性化食谱实现饮食与健康的精准匹配;中国馆的AI孙悟空依托讯飞星火大模型,支持中、日、英三语实时交互,通过多情感语音合成和多模态交互技术,与游客幽默对话并提供导览;韩国馆的AI声光体验区向参观者提出问题,并录制他们的回答,将这些声音通过AI创作形成第一展馆的音乐、光影演出素材。这种“技术为体验服务”的理念,避免了科技应用的“炫技式堆砌”,而是通过“问题解决—情感连接”的路径,让游客在体验中理解技术价值。

三、以“文化根脉”锚定叙事内核

日本文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文化符号的“深度解码”与“现代表达”,从“环形大屋顶”的传统“组木”工艺,到场馆夜间灯光秀演绎的“和歌意境”,日本始终在科技展示中嵌入文化基因。大阪湾的“Mahoroba号”氢动力船,不仅是交通工具,更通过船舱内的“大阪商船历史展”,讲述这座城市从“水都”到“氢能之都”的变迁,让技术进步始终扎根于文化记忆,把“船”从交通工具升华为城市精神图腾;日本馆“过去之环”展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复现奈良东大寺金堂的木构细节,从斗拱榫卯到千年桧木的纹理质感,使观众仿佛置身天平时代的工匠现场——既不把传统当“古董”束之高阁,也不盲目解构经典,而是通过“场景再造”让文化自然融入现代生活,形成“传统滋养当下、当下反哺传统”的良性循环。通过“文化为体、科技为用”的平衡,使日本的展示既具国际视野,又有独特辨识度——游客看到的不仅是“未来科技”,更是“带着日本印记的未来想象”。

四、以“服务精度”对接用户需求

日本文旅的“精细化”早已超越“微笑服务”的表层,深入到对用户需求的“预判式满足”。世博会园区的“多语言服务站”不仅提供翻译,更备有针对不同国家游客的“文化小贴士”(如给中国游客的“用餐礼仪提示”、给欧美游客的“排队文化说明”);罗森未来门店采用AI多语言收银,顾客可用语音、文字或手势下单,系统0.5秒内完成约100种语言的实时翻译,并对听障用户同步提供手势识别通道,实现“零障碍购物”;针对老年人的“缓步通道”旁,每隔50米设置可升降休息凳,配合遮阳棚与呼叫按钮,将“适老化”从口号转化为具体场景。这种“用户思维”渗透到每个环节,细节处的温暖让游客满意度常年位居全球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