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下午,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人工智能赋能文旅视听发展”活动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180余位行业代表共探人工智能与文旅视听产业的融合创新路径。现场发布中国智慧·上海方案2025“AI+文旅”十大优秀案例,涵盖体育赛事AI产品、MR/VR沉浸式体验、AIGC光影创作等多元场景,为产业升级提供鲜活实践范本。
“AI+文旅”的深度融合成为焦点,从旅行计划的制定到实地游览的体验,从文化遗产的活化到安全服务的保障,AI正以全流程介入为主线,重塑文旅产业的运行逻辑,让旅行更高效、体验更沉浸、文化更易触达。
传统旅行中,游客常陷入“信息碎片化”的困境——筛选景点、规划路线需耗费大量时间。而 AI通过深度理解需求与动态适配,将这一过程简化为“输入需求→获取方案”的高效模式。
作为上海文旅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成果,智能旅行助手“沪小游”首次亮相世界AI舞台,以“科技+文旅”的创新实践,为全球旅游市场贡献了一个全新的体验载体,成为大会“AI+行业”融合应用的焦点案例,吸引众多观众前来打卡体验。据介绍,“沪小游”现已汇聚上海全域共26大类、67小类的文旅资源,涵盖了演出、展览、赛事等热门活动,citywalk、建筑可阅读等上海特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主题资源,充分展现了上海的多面精彩。目前,“沪小游”小程序已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上线,为游客提供了热门活动资讯一站查询、文旅资源介绍全量呈现、周边丰富资源快速查找、新鲜旅游资讯智能问答、主题游玩路线贴心讲解、个性旅游攻略快速制定以及分享文案图片智能生成等多项智能服务,方便游客轻松舒心玩转魔都。
北京游客陈先生借助 DeepSeek AI大模型,输入“亲子游 + 历史文化 + 避坑”后,系统瞬间生成涵盖大理洱海骑行、白族扎染体验的详细行程,甚至细化到每日食宿的“避辣”安排。这种精准性源于AI对海量数据的整合:沈阳市沈北新区的“AI 推荐官”结合本地文旅智库,能根据游客人数、口味实时调整路线;马蜂窝“AI旅行助手”则覆盖全链条服务,从签证办理到小众玩法推荐(如动漫迷的“圣地巡礼”),还能记住“爱逛博物馆” 等偏好,让服务持续贴近需求。在2025WAIC上,马蜂窝“旅游超级智能体”的发布标志着行业升级,它以“AI+真实旅行经验”构建闭环,将AI从“工具”变为“懂需求的伙伴”,正如游客反馈:“以前翻十几个 App 做攻略,现在一个助手全搞定。
从“听讲解”到“深度交互”,AI通过数字人、AR 设备等载体,打造“全场景陪伴式导览”,解决传统导览中信息滞后、互动不足的问题。
西安“游陕西”平台的“唐代姑娘”数字导游,以汉服形象提供中、英、俄语服务,其背后是对陕西历史文化的深度整合;杭州西湖的“数字导游”能精准匹配需求—为亲子家庭推荐荷花科普,为文化爱好者解读岳王庙典故,数据显示,使用该服务的游客停留时间延长2小时,二次消费增长 30%。
AI眼镜更带来“虚实融合”的新体验。良渚博物院的 RokidAR 眼镜,在游客眼前叠加 3D全息场景:观察玉琮时,会投射良渚先民的制作过程;扫描展墙,“神徽纹”会动态演化。此外,它还能实时翻译、识别商品,让跨境旅行与购物更便捷,成为文旅领域的“现象级产品”。
AI技术打破了文化遗产“只能远观”的局限,通过数字化复刻与智能交互,让千年文化 “可感、可参与”。
敦煌莫高窟的“寻境敦煌”数字展厅,借助 VR技术还原第 285窟壁画,游客佩戴头显可360 度探索飞天神女的细节;2024年“敦煌文化环球连线”通过5G直播,让海外观众实时“云游”洞窟,吸引数万人观看。南昌滕王阁的“AI王勃”则实现了文化IP的活化:能讲解建筑密码,还能根据游客姓名即兴赋诗;《千年一序滕王阁》VR体验,更让游客“穿越”到唐代,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美。
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AI孙悟空”,以中、日、英三语互动并现场作画,成为文化交流的智能使者,展现了AI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
在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小简”“小牍”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能通过多轮对话解答简牍形制、丝路贸易等复杂问题;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光影使者”则带领游客“走进”经典影片的拍摄场景,串联百年电影史。
舞台上,央视春晚《秧BOT》中16个机器人与演员共舞,展现民间艺术魅力;张艺谋《澳门2049》中,机器人与艺术家跨界融合,诠释非遗文化。
安全领域,成都宽窄巷子的机器狗“巡逻员”实时监测火灾隐患;景区无人机的热成像功能,让夜间搜救效率提升。
休闲互动中,贵州黔灵山公园的“小蚂 BOT”提供多语言攻略;泰山、黄山的外骨骼机器人助力登山;博物馆咖啡馆的机器人制作文物拉花咖啡,边做边讲解文化故事,让体验更具趣味。
从行前规划到现场体验,从文化传承到安全保障,AI正以“全链条智能化”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文旅的效率痛点,更通过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让旅行成为“深度连接人文”的过程。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AI将继续以“懂需求、有温度”的服务,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但同时,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挑战仍需行业共同应对,以确保 AI与文旅的融合更健康、更可持续。
素材来源:
第一财经《AI和文旅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这场大会讲清楚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AI+文旅”,解锁更多出游新体验》
上观新闻《马蜂窝“旅游超级智能体”WAIC首发,AI重构旅行全链条体验》
文旅中国官方网易号《【行业研究】AI时代生态共生引领文旅创新未来》
中国旅游报《当旅游现场成为AI秀场》
甘肃文物《甘肃简牍博物馆导览AI机器人正式接入DeepSeek大模型》
光明日报《当博物馆邂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