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观察】这两场世界级活动都聚焦科技创新与青年人才发展
2025-07-29 17:00:00 来源:本站 浏览:144

2025年7月16日,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主题论坛”在苏州举办。来自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际劳工组织、国家数据局的代表,国内外专家及青年领袖等150多名嘉宾参与了本次主题论坛。7月2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届青年菁英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大会以 “聚青年才智,领AI未来” 为核心理念,汇聚了众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呈现了一场极具学术特色的盛会。这两场世界级活动都聚焦科技创新与青年人才发展。


一、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主题论坛

      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深刻地重塑着经济、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尤其是人工智能,既为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也引发了失业与加剧不平等的担忧。
随着AI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传统职业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尽管人们对工作被替代的担忧加剧,但目前的证据表明,生成式AI的增强效应(通过自动化部分任务来辅助工作)是其自动化效应的六倍。我们应更多关注工作的质量,包括工作时间、工资以及基于算法的管理决策的影响,而非仅仅关注工作的数量。
要将AI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迫切需要对所有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使其适应数字化和AI驱动的经济。制定有利于青年的政策,为青年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助于推动青年实现数字化转型。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局长李昌徽提到:“国际劳工组织始终与青年创新者们站在一起,作为你们的伙伴和盟友,共同塑造和构建一个充满机遇、尊严、发展和体面劳动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应当造福所有人,特别是承载着世界未来希望的青年群体。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青年发展,这一理念与国际劳工组织的目标高度契合。双方共同开展的“青年数字领袖研修交流计划”,积极促进青年创业和技术创新,让各国青年的创造力激发新的就业机会和更高效的生产力,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将继续深化合作,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创新成果造福青年,不让任何人掉队。

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届青年菁英会

1、院士与图灵奖得主致辞,指引 AI 青年发展方向
会议伊始,图灵奖获得者、中科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通过视频发表主旨致辞。他鼓励青年学者 “focus on what you enjoy”,强调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便能拥有良好的职业生涯。“(祝愿中国的青年人工智能学者)成为未来让全世界人工智能界足以尊敬的一个群体。”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发表致辞,以毛泽东主席对青年人的寄语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激励在场青年,期待中国青年人工智能学者能成为让全世界人工智能界尊敬的群体。在国际舞台上,凌文院士以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主席身份推动全球低碳技术协作,更成功申办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让国际目光聚焦中国。跨界研发的彩色百米光伏建筑技术,被国际评价为 “重新定义建筑能源系统”。

2、WAIC Academic 双举措落地,顶尖学术委员会护航,青年成果菁萃集首发
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菁英交流会上,WAIC Academic学术板块两大核心行动正式亮相——汇聚全球顶尖力量的学术委员会宣告成立,首部《青年论文精萃集》同步发布,为中国打造自主人工智能国际学术顶会奠定关键基石。
作为 WAIC Academic 的核心智囊团,新成立的学术委员会集结了人工智能领域学界的领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兼 npj AI 主编熊辉、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及两次哥德尔奖得主滕尚华等专家共同加入,将以多元视角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领航,推动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评价体系,助力突破 “从 0到 1” 的原始创新瓶颈。
同日揭幕的《青年菁英会论文精萃集》则是WAIC Academic的首次成果亮相,由熊辉教授主持揭牌仪式。这部精萃集精选了国内外青年学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探索,内容覆盖大模型技术创新、多模态交互突破、产业级应用落地等关键方向,既展现了全球青年研究者的原创活力,也为WAIC Academic 未来打造国际顶会积累了首批高质量学术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WAIC Academic正积极与Springer Nature 展开合作。本次Springer Nature大中华区总裁安杰诺先生线上致贺词,对论文精萃集的发布表示祝贺,也为未来的长远合作揭开了序幕。Springer Nature作为全球知名的学术出版机构,在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丰富的资源。WAIC Academic与Springer Nature的合作,旨在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传播平台。
目前,双方已初步达成共识,未来将共同探索多种合作模式。一方面,WAIC Academic将推荐优秀的青年论文至Springer Nature旗下的相关期刊,如《自然》(Nature)、《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等,助力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尖学术舞台,提升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Springer Nature也将为WAIC Academic提供专业的学术出版建议和支持,协助优化论文评审流程和学术质量把控,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学术标准的完善。
此外,双方还计划联合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如专题研讨会、workshop等,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参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青年学者创造更多与国际前沿接轨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学术研究走向世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3、权威专家学术分享,揭示 AI 领域前沿成果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npj AI主编熊辉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分享。他将人类智能分为博闻强识、触类旁通、一叶知秋、无中生有四个境界,指出大模型的发展已对前两个境界产生冲击,教育需培养学生驾驭 AI、与机器形成差异化等四种能力,以适应新时代需求。


ACM Fellow、两度斩获哥德尔奖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滕尚华,则从理论科学角度,分享了机器学习中无标签数据的作用与正则化相关研究。他介绍了通过探索无标签数据和正则化的联系,对机器学习有了新理解,强调科研中提出猜想的重要性。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学龙围绕智传网 AI Flow 进行分享,介绍了信容率、同源率、集成率三个关键概念。他指出智传网通过这三个率,实现生成式的智能传输与家族式的同源训练等,可让智能随需响应,还展示了相关应用如 AI 反诈等,体现了 AI 在通信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变革。


4、青年学者圆桌研讨,探讨中国 AI 发声之道

在圆桌讨论环节,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任炬、复旦大学教授邱锡鹏、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林洲汉、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弛、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研究员谭志羽五位青年学者,就 “在新一代 AI 技术浪潮下,学术领域如何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展开讨论。学者们认为,应从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提升中国 AI 技术水平,如在视频生成等领域持续追赶并超越,另一方面要借助 AI 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此外,针对学术论文发表与评审机制,学者们也提出了创新想法,如采用多媒体形式展示学术成果,以备案制结合 AI 辅助评审替代传统审稿,通过产业应用反馈来评判论文质量等,还建议中国应探索建立自己的学术规则和模式,打破现有西方学术体制的框架。
首届青年菁英会的成功举办,为全球青年AI研究者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创新合作与成果转化,也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出更多声音、推动 AI 技术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下一步将以此为契机,目标打造具有顶级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

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2025年7月23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5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