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点】文旅产业迭代:如何重塑生活化、场景化、多元化生命力(案例)
2025-07-18 12:36:00 来源:本站 浏览:329

    中国文旅产业的迭代,本质是一场“生命力”的重塑,逐步实现从“远方目的地”到“日常生活场景”的升维。不同开发主体基于资金属性、资源禀赋与市场诉求,探索出差异化的价值实现路径——有的困于重资产的文化坚守,有的借轻资产转型破局,有的以地产反哺构建可持续生态,有的靠流量快消激活县域经济。这些模式的分野与迭代,共同勾勒出文商旅产业“生活化、场景化、多元化”的生命力演进图谱。

文旅集团转型:重资产困局下的生命力突围与日常化转型

头部文旅集团的分化,本质是“生命力韧性”的差异。当重资产投入筑起的“文化高墙”隔绝了日常烟火,项目便会陷入活力枯竭的困境;而那些主动拆除边界、融入生活和产业的探索,则能持续焕发新生。

(一)拈花湾集团:重资产“文化孤岛”的运营困局

拈花湾小镇以禅意度假为核心定位,通过48亿元重投资打造长三角精神疗愈目的地。其文化内核聚焦唐宋美学与禅修体验,核心演艺《禅行》、茅草屋顶建筑等细节打磨,彰显对文化品质的极致追求。但其生命力却在运营中面临一些瓶颈:

· 运营现状客流回升但模式失衡。客流恢复方面2025年春节借力春晚分会场曝光、AI营销(如马斯克点赞的创意视频)及腾讯云数字化合作,联合巨量引擎打造“音乐+旅游”场景(如抖音综艺IP《很高兴音乐会》),话题#很高兴为你花开满城曝光超3亿,活动当月GMV同比提升17.14%,但长期依赖爆点引流其稳定性存疑。定位与体验冲突方面,景区以禅意美学为核心IP,部分游客批评其从“心灵度假地”沦为“高价商业街”,禅修氛围被消费场景挤压,120元门票与体验价值不匹配的矛盾突出。

· 盈利模式:盈利承压且产品更新缓慢。收入依赖“门票+二消”传统模式,但餐饮、文创等业态缺乏文化深度转化能力,未能形成禅意生活的沉浸式闭环。财务压力方面,年均资产折旧耗损巨大,运营亏损严重,与此同时拈花湾文投存在高负债运营;开业初期的地产回款约5亿元对前期的投入依然是杯水车薪产品内容更新乏力,游客复游率低,对比锦上添花年演万场的更新强度,内容吸引力逐渐衰退。

2025年7月11日拈花湾景区推出华东首创的72小时无限次进出票制,打破传统“当天有效”限制,赋予游客时间支配权,引导从“快餐式观光”转向“深度文化度假,仍需面对内容创新的持续投入压力。高举高打的重资产模式,其困境揭示了文化情怀≠商业成功的残酷逻辑,高投入必须匹配高频更新与多元变现,当文化仅作为“观赏景观”而非“生活方式”再深厚的底蕴也会因缺乏日常滋养而失去活力。

(二)顶度集团:政策赋能下的“生命力培育” 与日常生态构建

以乌镇、濮院为样本,顶度集团证明了头部企业的破局之道在于让文旅扎根生活土壤。盈利模式已从单一景区运营转向“重资产投资+轻管理输出+产业融合”的复合结构,通过“政策红利+产业生态”的双轮驱动,实现从“古镇复制者”到“文旅生态构建者”的跨越。

· 运营现状项目分化但整体盈利强劲。乌镇作为顶度集团的标杆,2023、2024年客流与收入大致恢复至疫前水平的8成,以戏剧节、互联网大会为核心的文化IP贡献持续溢价。2023年开业的濮院古镇项目虽然知名度仍落后于乌镇还需持续破圈,但依托千亿毛衫产业,差异化定位“时尚古镇”,引入和平精英总决赛电竞、濮院时装周、综艺拍摄等,将古镇转化为“虚拟战场“天然秀场”;时装周期间,古镇呈现的“濮院集”在短短2天时间,吸引了1000多组客商、超4000万元订单量,让“秀场流量” 直接转化为商户日常营收。

· 盈利模式:三阶进化与跨界融合。乌镇历经“观光小镇—度假小镇—文化小镇”三阶段升级,门票收入占比从过去的6成下降到4成,酒店收入占比提升到4成,酒店与衍生消费撑起半壁江山,实现了收入结构的健康转型。濮院古镇则跳出“仿古”陷阱,以时装周嫁接设计经济,弱化门票,通过秀场租赁、设计师品牌分成、产业展会获取收益,形成“产业反哺文旅”的独特路径。同时轻资产输出更让其生命力向外延伸,为贵州遵义乌江寨、广东赤坎华侨古镇等外部项目提供规划、建设、运营全流程服务,收取的管理费成新增长极。

顶度集团的突围证明:政策赋能需与产业基础结合,“文化+产业+服务” 的复合生态,让文旅生命力突破地域限制,在更广阔的日常场景中生长重资产并非原罪,但文化深度需匹配变现效率。2022年净利润达5.85 亿元,印证了生命力培育与轻资产转型取得一定成效。

二、地产思维破局:商住共生构筑“城市微度假”的生命力生态

当传统文旅困于“远途低频”的活力瓶颈,瑞安蟠龙天地以地产反哺和日常融入的逻辑,在城市肌理中培育文旅的原生生命力,证明“家门口的度假”才是可持续的活力源泉。作为融合住宅地产与文旅商业的大型城市更新项目,其投资回报表现整体来看较为理想,尤其在现金流回收和可持续收益上具备显著优势:

定位升维:从“景区”到“生活方式解决方案”。蟠龙天地摒弃“文旅 =远方”的传统认知,将23万绿地转化为城市活力公园,5.3商业植入社区日常:蓝瓶咖啡的香气与余德耀美术馆的展览共存,奥乐齐超市的柴米油盐与皮划艇体验的悠闲互补。80%本地客与20%游客的双覆盖,让江南水乡从“静态展品”变为“清晨遛弯、午后喝茶、夜晚看光影秀”的生活现场 —— 这种与城市日常的深度绑定,正是生命力持久的根基。

运营成效:地产反哺与商业的“共生生命力循环”。地产收入超额回本,支撑整体现金流,住宅销售额151亿元,远超瑞安通过上海首批“城中村改造”政策获得的较低59.8亿土地成本,彻底覆盖前期投资,为商业部分运营提供充足现金流形成 “住宅反哺商业、商业提升区域价值”的闭环。古镇商业租金增长快,出租率领先,2024 年蟠龙天地出租率达到96%,租金收入1.15亿元,较2023年增长64%。证明“日常消费”比“景区消费”更能滋养持续活力。年均 420 场活动(如江南风物季、水上评弹)让文化从“节庆爆点”变为“日常背景音乐”,印证了生活方式赋能的商业价值。

当文旅成为社区生活的有机部分,其生命力便如同城市脉络般生生不息。蟠龙新天地的短期地产收入覆盖成本、商业租金增长形成稳定现金流、区域价值提升,印证了“具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即核心竞争力”。

三、轻资产创新:流量杠杆激活县域文旅的生命力

在县域经济的土壤上,锦上添花集团以“轻资产不夜城”模式,将文旅生命力注入街头巷尾的日常烟火,证明“接地气”的高频体验比“高冷”的低频奇观更具活力韧性。其标杆项目青岛明月山海间,开业12天客流破百万,印证了“流量快消”模式的市场潜力。

定位破局:从“高冷IP”到“情绪共鸣场”。青岛明月山海间以《山海经》为 IP,却拒绝 高冷复刻:零门票降低体验门槛,80种娱乐装置400 场年演(美人鱼秀、电音狂欢)精准击中Z世代半小时逃离的情绪需求2023年6月开街至2024年5月31日累计客流突破1000万人次的活力,正源于其扎根县域日常——不是 “远方的神话”,而是“楼下的狂欢”。

运营能力:效率优先的“生命力变现”。一是是极低硬件投入方面,总投资仅1-5亿,依托存量设施改造,注重文化软装如彩绘、灯光装置,避免重资产折旧;21天极速开业,压缩建设期成本。二是业态与招商方面,去重餐饮化,以青岛佳酿等特色小吃、互动工坊替代正餐,缩短停留时间提升周转率;风险共担的招商机制,采用“零租金+流水分成”模式,精心挑选商户,以本地品牌为主,既降低商户门槛,又保障主题契合度。三是动态内容迭代降本,每月推出泼水节、山海经财灯会等主题活动复用演员与设备,实现边际成本递减;结合抖音话题营销持续制造流量爆点;通过 SAAS 系统实时监测客流热力,每日调整淘汰低效业态。四是与业主签订对赌协议方面,锦上添花文旅集团与青岛明月山海间的合作中,自2023年7月1日开街至次年5月31日,明月山海间累计总客流成功突破1000 万人次,提前且圆满地完成了对赌目标,展现了锦上添花文旅集团卓越的运营能力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如未达标则全额退还服务费。

明月山海间揭示了在商户盈利、市民休闲的平衡中,实现烟火气里的生命力变现的可行性,让文旅生命力融入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但未来需解决同质化与长效留客挑战。

结语:文旅生命力的真谛,在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文商旅项目的价值,从不局限于单一的营收数据或流量规模:拈花湾的禅意美学仍具标杆意义,只是需要突破重资产的桎梏;顶度集团用“产业+文化”证明了政策赋能的可持续性;蟠龙天地让文旅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部分;锦上添花则为县域文旅提供了低门槛激活方案。

这些模式的分野,源于开发主体对“文化、商业、生活”关系的不同理解,但共同指向一个趋势——文旅生命力的强弱,从不取决于投资规模或IP 炫目度,而在于与日常的融合深度

当禅意可以是社区茶馆的一杯清茶,当古镇可以是时装周的秀场与居民的菜市场,当神话IP可以是夜市摊前的互动演艺—— 文旅便突破了“生命周期”的桎梏,获得了与生活同频共振的持久生命力。毕竟,最有活力的文旅不是“目的地”,而是人们愿意沉浸其中的生活本身。

 

参考数据来源:

1. 中国融媒产业网《拈花湾整合多元IP,创新“音乐+旅游”文旅消费新范式》

2. 大公网房产频道《重资产高负债,文旅行业面临“拈花湾困境”》

3. 大学生校园网《“蓬旅生辉”调研团线下走访乌镇》

4. 读嘉新闻《2天超4000万订单:濮院时装周这里火出圈》

5. 证券时报·e公司《锋龙股份实控人将变更为陈向宏 后者为古镇旅游运作大师》

6. 时代财经《上海蟠龙天地开业首月成网红地,背后港资开发商加码内地:未来5年资产增长50%》

7. 瑞安房地产官网《瑞安房地有限公司二零二四年度年报》

8. 实况网《对赌12亿!锦上添花文旅集团与万岁山武侠城签订“对赌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