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晚,2025“浙BA”在绍兴诸暨火热开幕。首场比赛,由主场作战的“袜业巨头”诸暨迎战同属绍兴的“布艺大佬”柯桥,球馆内人声鼎沸、热浪翻涌,线上线下观赛人气居高不下:比赛门票一抢而空,越牛新闻抖音直播间13万人次涌入,客户端超30万人同步围观,全网总观看量突破50万,评论区热评不断,话题热度持续飙升。当体育赛事点燃地域激情,当观众成为全民传播引擎,“浙BA”正成为连接浙江城市热度与群众情感的重要载体。现编发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邱睿婕助理研究员意见全文,供业内参考。
一、赛事热潮:县域联赛如何引爆全民参与?
一是“县队VS市队”赛制,激发强对抗和强话题。“浙BA”分为两阶段:预选赛阶段,11个设区市通过“百县大战”选出1支冠军队;城市争霸赛阶段,这11支县级冠军队将以“独立身份”代表本市,与11支由其他县区整合而成的市级联队正面对抗。“冠军代表地级市 VS 联队代表城市整体”的设定,恰好契合浙江县域经济实力与市区比肩的发展特点,天然生成了极具对抗性和传播力的话题场景。例如,萧山赢了,可以和“杭州队”对阵;义乌出线,就能与“金华队”PK。“赢了代表世界义乌,输了代表浙江金华”等口号迅速出圈,成为球迷津津乐道的“神标语”,为赛事增添了更多看点与话题。
二是严格草根参赛规则,强化“全民赛事”认同感。相比于“苏超”允许每队最多3名职业球员参赛,“浙BA”则明确禁止任何参加过CBA、CUBA一级联赛及海外职业联赛的选手报名,严格保障赛事的群众性。参赛选手必须符合“双属地”原则:身份证前四位、六位分别对应设区市和县(市、区),并在当地落户满2年、连续缴纳社保2年以上。赛场上没有职业球星,公安、教师、企业员工、快递小哥、电工、大学生等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纷纷报名参赛,观众不再只是远观比赛的看客,而是为身边的亲朋好友热血呐喊,场上场下情感相连。
三是明星站台+票价亲民,多维赋能赛事传播与参与。“浙BA”的火热传播,还离不开“全明星助阵”的跨界加持。傅园慧(浙A)、汪顺(浙B)、潘展乐(浙C)等“浙江游泳天团”纷纷亮相赛事宣传,为“浙BA”打Call,形成省域明星资源与群众赛事的流量叠加。“专业运动员+草根联赛”的组合,既提升了赛事热度,也增强了年轻群体对赛事的关注度。此外,赛事票价设置也极为亲民——丙票8元、乙票18元、甲票28元,不仅降低了大众门槛,更有效激发了线下观赛热情,为后续周边消费与文旅带动创造了前提。
二、产业共振:地方赛事如何反哺经济活力?
一是文商体旅融合,赛事成为地方文化和旅游的放大器。通过“浙BA”赛事的高关注度,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将赛事与地方景区、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推动了“看球+游玩”的一体化消费。例如,“诗画浙江文旅惠民卡”推出“门票+球票”打包销售优惠活动。此外,场外的“浙BA”主题市集通过提供“吃喝玩乐购”的全方位体验,进一步增强了赛事的文化沉浸感和地方特色传播。例如,在首场比赛期间,绍兴场馆外“浙BA”限定主题市集通过销售特色美食、非遗文创、经典产业等产品,成为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
二是特色产业推广,赛事成为地方产业品牌传播的加速器。“浙BA”赛事不仅为地方经济带来即时效益,更为本地特色产业提供了品牌曝光和宣传机会。通过“浙BA”,诸暨的“袜都”、柯桥的“布都”、义乌的“小商品之都”等地方产业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全国关注,进一步提升了在公众认知中的影响力。地方产品如袜子、布料、珍珠等通过赛事相关平台和电商渠道获得曝光与推广,为本地企业创造了潜在的合作机会和市场拓展空间,推动了从“赛事宣传”到“产品销售”的有效转化,进一步促进了本地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是“体育+”链条延伸,赛事成为多元产业场景的连接器。“浙BA”赛事不断延伸“体育+”产业链,逐步形成涵盖赛事组织、品牌合作、直播、电商等环节的融合生态,推动体育与科技、文创、制造等产业协同发展。例如,部分赛区设立“篮球+科技”体验区,观众可现场体验智能投篮、动作捕捉、VR训练等数字互动项目,在沉浸式参与中感知“未来体育”的创新形态。“看球+体验”的模式不仅拓展了赛事的消费场景,也为体育科技产品提供了展示机会,释放出更多产业联动潜力。
三、经验启示:如何因地制宜打造全民赛事?
一是找准特色基因,打好全民赛事的“第一颗螺丝”。打造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全民赛事,关键在于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契合地方体育资源和文化基因的项目。“浙BA”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一方面得益于浙江长期浓厚的篮球氛围。截至2024年,浙江拥有篮球场地5.5万个,标准篮球馆超4000个,揭幕战所在地诸暨被誉为“中国篮球之乡”。另一方面,浙江抓住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强的特点,引爆“百县大战”,设计出“县域冠军队对阵市级联队”的赛制,激发区域对抗张力,提升赛事观赏性与关注度。选准项目、设计机制,实现了“小球种”撬动“大场面”的赛事效应,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实践样本。
二是推动常态运营,扩大全民赛事的“群众参与面”。“浙BA”点燃了全民篮球热情,也暴露出全民赛事供需之间的现实矛盾。“浙BA”参赛名额有限,部分群众在网上表示“想打没机会”。要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推进赛事机制的常态化与分层化,建立覆盖全年、贴近社区、面向多元群体的参与体系,让群众随时可参与、处处有舞台,真正让全民赛事“常态可及、人人可打”。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基层组织动员与服务能力建设,推动赛事管理、资源配套、宣传推广同步下沉,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持续参与度。
三是全域融合赋能,做强赛事影响的“外循环系统”。大众赛事不仅要“打得热”,更要“传得远”。“浙BA”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地方融媒矩阵等多元传播渠道,实现赛事声量破圈;同时注重内容包装与场景设计,通过“明星运动员+标语+话题+表情包”等方式引发二次传播,拉近与年轻群体的情感距离。更重要的是,赛事传播已不再局限于“宣传层面”,而是与地方文旅、制造、电商等产业高度融合,成为推动城市形象打造、地方产品出圈和产业联动升级的重要抓手,形成了“打比赛-聚人气-带产业”的传播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