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观察】抓住引才窗口期,欧洲精准布局吸引科技人才
2025-06-12 11:42:00 来源:本站 浏览:224

近年来,伴随着一些新兴经济体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快速崛起,美国表现出日益显著的技术保护主义倾向。削减科研经费、搁置重大项目、清除实验数据、行政干预科研、中断国际科研合作……自上台以来,本届美国政府开展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科技政策改革,引发全球科学界高度关注。


欧洲精准战略布局吸引科技人才

美国政府一系列以政治化为导向的科技政策措施,在动摇美国科研根基的同时,也为世界其他经济体提供了重塑全球科技版图的历史性机遇。《自然》杂志3月份的调查数据显示,逾七成美国科研人员存在离美发展意向。

在当前学术自由日益受限、全球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国际背景下,欧洲国家敏锐地捕捉到科技人才流动的“窗口机遇期”,通过宣扬“科研自由”与“开放学术环境”筑巢引凤。

5月初,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推出“选择欧洲”试点项目,希望通过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职业前景,将欧洲定位为科研人员的首选目的地。

欧盟战略性地运用资金杠杆机制以放大政策倍数效应。冯德莱恩承诺在今后两年投入5亿欧元,把欧洲变成“吸引科研人员的磁石”。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加入进来,宣布投入1亿欧元吸引更多人才。

欧洲三大传统人才资助项目:玛丽·居里行动计划、德国洪堡基金计划、英国牛顿高级学者基金形成协同效应,在科研项目资助、科技人才引进和高端学术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关键支撑作用。以德国洪堡基金计划为例,该计划突破传统均质化资助模式,通过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资助体系,针对从国际顶尖科学家到博士后各层级科研人员,配置6个月到5年不等的资助期限,提升科研资金配置效率。

欧洲各国在科技“去政治化”方面做足了文章。法国政府向国民议会提交法案,建议为面临政治压力的研究人员设立“科学难民”身份并开放“科学紧急签证”。德国政府提出“千人计划”国际人才项目,将德国宣传为“全球科研人员的避风港”。欧盟更是将“科研自由”写入《欧洲研究区法》,从法律层面保障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欧洲在制度层面进行的开创性探索,有效解除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与美国制造的“寒蝉效应”形成了鲜明对比,扩大了国际人才虹吸效应。

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全球科技中心的转移往往源于制度环境的此消彼长。如今,欧洲全球引才的精准战略布局正在改写国际科技竞争规则,其战略价值并非局限于短期内吸纳美国流失人才,而是构建人才引进长效机制,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原动力。

在全球科技博弈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欧洲的人才引进实践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样本。

当然,现阶段欧洲各国也面临财政预算赤字、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国家间协同不足等诸多影响人才引进实效的问题。而欧洲能否将当前的引才窗口期机遇转化为持久的科技竞争优势,最终取决于其兑现科研资助承诺的程度和保障学术自由的力度。

资料来源 :作者刘海龙,光明日报(2025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