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而这是需要慢功夫的长周期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快推进学部、学院改革,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现汇编相关内容,供业内参考。
高校的学部、学院改革事关当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乃至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长远发展。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其组织架构与治理模式的适应性直接影响着科研产出效率与人才供给质量。唯有深化改革,高校方能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北京大学“学部拆分”
近日,北京大学官网“学部与院系”栏更新显示:新增了工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撤销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北京大学工学部由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成。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学院、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成。
清华大学成立“教育学院”
4月21日,清华大学宣布成立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在致辞中指出,清华大学此次成立教育学院,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必将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和清华自身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希望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勇担培养未来教育家、推动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变革的时代使命,成为中国教育学术高地和全球教育创新的重要引擎。清华大学成立教育学院,就是要应教育强国建设之需,为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流教育学者与卓越教育领导者,努力打造全球顶尖的教育研究重镇和教育思想中心,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清华力量。
复旦大学重点打造“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
复旦大学今年重点打造的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分别为: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六大学院的院长由相关领域顶尖科学家担任,采取本研融通、交叉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建设六大创新学院,不简单是新工科门类高质量发展的起手式,更是复旦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起手式,标志着学校改革从单项迈向综合,进一步强化文理医工“四轮驱动”格局建设。学校始终把培养“干细胞式”原始创新拔尖人才和融合创新高端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六家单位先行先试,带动全校深化改革,加快向创新型大学转型升级,早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上海交通大学“万人大院”重组
上海交通大学“一院拆分四院”引发关注。该校体量最大的“万人大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被拆分成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计算机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这四个新学院。“先立后破”成立新学院,其带来的“鲶鱼效应”使得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改革重组进一步加速。这四个新学院将与一年前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一起,为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人才支撑。
上海交大启动学科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为了培养人才。我们不仅要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更要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教授日前在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时谈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而这是需要慢功夫的长周期改革。“可能短时看不到即时效果,但却事关当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乃至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长远发展,再难也必须改。”
如何让学生更优秀,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一是,学校希望通过5年时间将国家级人才在全校师资队伍的比例从22%提升到35%;二是,上海交大的人才引进“不唯帽子”,而是完善“多元评价”、促进教师多维发展。三是,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破除传统人才评估和考核的桎梏,重点看科学家是否解决了产业的真问题,创造服务国计民生的经济社会价值。
文章来源 :北京发布微信公众号(2025年3月24日)、光明微教育(2025年4月21日)、上观新闻微信公众号(2025年4月19日)、文汇教育(2025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