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视点:2025年3月30日,上海文旅投促周以“盘活存量,创造增量”为主题拉开帷幕。这场聚焦文旅资产运营与科技创新的盛会,不仅吸引了全球百家文旅企业的目光,更被视为上海破解“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难题的关键一步。在消费需求持续迭代的背景下,上海正以“存量资产活化+前沿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重新定义文旅产业的增长逻辑。
一、存量资产运营:从“沉睡资源”到“活力引擎”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大量历史建筑、工业遗址和文旅设施。然而,随着城市功能转型,部分资产因业态陈旧或运营低效陷入“沉睡”。2025年上海文旅投促周首场配对会“文旅存量资产运营”专场,正是为解决这一痛点而生。通过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创新业态组合和资本注入,上海正将老厂房、旧街区、闲置场馆转化为“文化创意园区”“沉浸式剧场”等新消费场景。
以徐汇滨江为例,昔日的工业码头与仓库群,如今蜕变为“西岸艺术中心”,成为全球艺术展览、时尚发布与数字创意的聚集地。这一转型不仅保留了工业遗存的粗犷美学,更通过引入美术馆、设计师工作室、沉浸式剧场等业态,打造出“艺术+科技+商业”的复合生态,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增长近30%。静安区将百年石库门建筑群改造为“文创创新实验室”,裸眼3D技术与非遗技艺在此碰撞;普陀区依托苏州河岸线工业遗址,打造“半马苏河”数字广告产业园,吸引波克科技等企业入驻。
政府的政策协同与资本撬动是这一转型的关键。上海推出的“文旅营商通”平台,为存量项目提供从资产评估、融资对接到运营扶持的全链条服务,并通过税收减免、绿色审批等政策降低改造门槛。杨浦滨江的老厂房改造项目,通过政府补贴30%的初期投资,成功引入社会资本50亿元,打造出集电竞、直播、文创于一体的“数字创意走廊”。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存量文旅项目平均投资回报率达12%,远超传统文旅项目的8%,印证了“旧瓶装新酒”的经济可行性。
这一模式甚至辐射至对口支援地区。上海援藏的“珠峰小镇”项目,通过升级扎西宗乡基础设施、开发“环珠峰生态文化旅游圈”,将单一登山营地转化为集文化研学、生态体验、跨境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目的地。项目运营首年即带动当地消费超800万元,成为“东西协作+文旅赋能”的典范。从黄浦江畔到雪域高原,上海的存量焕新逻辑证明:城市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新建,更在于对历史脉络的创造性延续与价值重构。
二、前沿技术赋能:元宇宙、AI与文旅的“化学反应”
元宇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不仅重塑了游客的体验方式,更重构了文旅产业的商业模式与价值链条。在政策引领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上海以"技术+场景"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内容生产、服务优化、文化传承的全链条数字化生态,成为全球文旅科技融合的标杆城市。上海率先发布的《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将元宇宙技术作为文旅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计划至2025年培育10个以上示范项目,覆盖30个创新场景,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典型案例包括"深空未来"8K全息投影项目,让游客在工业遗址中体验宇宙漫游;"X-META|机遇时空"主题乐园以《山海经》为蓝本构建全感剧场,核销金额单月增长290%;上海天文馆的元宇宙版本则实现了虚实互补的科普新模式。
人工智能方面,城市生活智能体"沪小游"1.0版本整合22大类59小类文旅要素,通过垂类大模型提供个性化行程方案,华住集团的"智慧前台"更将酒店人效比提升40%。在文化传承领域,XR戏曲《黛玉葬花》让观众与虚拟林黛玉"共情葬花","消失的法老"沉浸式体验项目三个月接待游客2.3万人次,武康大楼、豫园等景点的AR互动场景日均互动量超1万次。
游戏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形成了IP生态闭环,《原神》与豫园联动带动入境游客增长15%,电竞赛事期间酒店预订量增长50%,徐汇区推出的游戏联名旅游地图创造了"二次元+城市空间"新消费场景。上《原神》《黑神话:悟空》等IP成为文化输出新载体,上海天文馆的元宇宙治理模式更被新加坡、迪拜等城市引入。这场技术革命不仅是体验升级,更是城市功能、文化价值与全球竞争力的重构,正如《行动方案》所强调的:"未来的文旅,是科技与人文共舞的舞台,是存量与增量共鸣的交响",在这场变革中,每一位游客既是参与者,也是共创者,他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用科技感知文化,用互动定义未来。
三、政策协同与生态构建:上海模式的全球启示
1.“4+16”招商目录与产业聚集效应
2025年上海文旅投促周发布的“4+16”招商目录,明确了四大核心领域(文旅元宇宙、智能设备、文创IP、跨境旅游)和16个细分赛道(如数字孪生景区、AI导游、沉浸式演艺、非遗数字化等),为全球资本提供了清晰的投资方向。投促周期间举办的“文旅设备专场”与“内容创新专场”,集中展示裸眼3D、全息投影、AI创作工具等技术成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这一政策并非空泛的规划,而是基于上海文旅市场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文旅元宇宙领域,上海已落地10个示范项目,包括“深空未来”8K全息投影和“X-META|机遇时空”主题乐园,吸引国内外科技公司如腾讯、商汤科技、Unity等参与投资。而在智能设备领域,上海鼓励企业研发自助导览机器人、AR眼镜、智能酒店系统等,推动文旅服务向“无人化”和“个性化”升级。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上海文旅产业的科技含量,更吸引了硅谷风投、中东主权基金等国际资本的目光,使上海成为全球文旅科技创新的试验场。
2.长三角一体化的资源联动
上海依托长三角文旅联盟,将存量盘活经验复制至区域合作。例如,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与上海地铁的贯通,促进两地文旅资源联动开发;而“浦江宣言”签署的69个重点项目,则通过共享数据、统一标准,降低跨区域投资门槛;推出“江南水乡”“红色旅游”“数字文旅”三大主题线路,整合长三角优质资源;其中“数字江南”项目,上海提供VR技术,苏州提供古典园林场景,杭州提供西湖IP,共同打造全球首个“元宇宙水乡”体验区。这种区域联动模式,不仅加强了长三角地区的文旅资源整合,还推动了区域内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长三角地区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文旅产业生态圈。世界旅游组织(UNWTO)评价:“长三角的协同机制,为‘多中心城市文旅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3.全球资源配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上海不仅吸引国际文旅企业落户,迪士尼二期扩建,新增“漫威英雄园区”和“星球大战主题酒店”,预计年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乐高乐园中国总部选址上海金山,总投资5.5亿美元,打造亚洲最大乐高主题度假区;LV文旅快闪店,更是在在外滩源历史建筑内开设全球首家“奢侈品+沉浸式艺术”体验馆。更推动本土项目“出海”,开展了《原神》文旅联动,游戏中的“璃月港”场景与上海豫园合作,吸引海外玩家来沪打卡,带动入境游增长15%;而上海电影节“全球展映”计划,则在在巴黎、东京、纽约等20个城市设立分会场,推广中国文旅IP。2024年上海不仅在自贸区政策上进行了突破,口岸艺术品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0%,更推动了文旅企业跨境并购,其中锦江国际集团收购欧洲酒店品牌,复星旅文投资地中海俱乐部,加速全球化布局,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载体。
从老厂房里的元宇宙剧场,到珠峰脚下的智慧小镇,上海正以“存量焕新+技术赋能”的双重逻辑,书写文旅产业的新篇章。这场变革不仅是空间与业态的更新,更是城市功能、文化价值与消费活力的全面升级。正如上海市文旅局局长钟晓敏所言:“未来的旅游,将是科技与人文的共舞,存量与增量的共鸣。”
素材来源 | 新华社(2025年3月31日);新华网(2025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