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北上》带火淮安花街,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思考
2025-04-08 13:24:00 来源:本站 浏览:201

智库视点:近日,年代剧《北上》在央视热播,开播15分钟实时收视率突破3.5%,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成功实现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该剧取景地之一“江苏淮安”随之成为文旅市场的焦点。未来如何更系统化地开发和运营好文学IP和其他地域文化资源,将是文旅融合、影视创作等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推进的问题。



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徐则臣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几个在运河边成长的年轻人,他们经历了青春、创业和生活的挑战,以及最终回到故乡花街的旅程。作者徐则臣1996年至1998年就读于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徐则臣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大家》),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2019年8月凭借《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现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的小说《花街九故事》和《耶路撒冷》都写过花街,他认为花街是淮安的文化地标也是他个人创作的原点。


淮安市清江浦区的“花街”是作家徐则臣笔下反复书写的文学意象,也是现实中位于“运河之都”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的一条老街。央视热播电视剧《北上》的故事发生地,剧中“洪淮市花街”原型就是这里,“从运河边上的石码头上来,沿一条两边长满刺槐树的水泥路向前走,拐两个弯就是花街……”《北上》的原著小说中如此描绘花街。无论是在璞园糖水店中品尝细腻糖水,还是在清吧里倾听爵士乐,这里所焕发出的城市生机令人叹为观止,淮安花街也因此迎来一拨剧粉和书粉的打卡潮。




开播首周即带动沿线城市游客量激增40%,民宿预订量同比暴涨215%,非遗工坊订单排期已至2025年国庆,这种被称为"《北上》现象级传播"的文化经济共振,正在重新定义影视IP的价值边界。剧集热播,使得取景地日均接待研学团队数量从3个激增至47个,讲解词版本已更新至第9稿。剧中璞园糖水店、运河码头等故事原型地点的日均客流量均实现了翻倍式增长,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话题#花街播放量超1亿,#璞园糖水等相关话题播放量近200万。为了接住这波流量,璞园糖水店老板透露,他在剧播出之前好多天就召集团队开会,以万全的准备确保产品稳定和服务质量。飞猪平台的数据显示,随着《北上》的播出,淮安相关旅游产品的预订量上涨了近300%。像这样的剧作,不仅提升了取景地的知名度,还能形成长期的文化影响力。


运河文化、花街记忆,这些都不只是短期流量,而是有机会沉淀为地方文化IP的核心资产。其背后更有文学IP,相比于纯粹的影视IP,文学IP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影视剧的热度可能随着播出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文学作品可以长期存在,并不断被新的影视、文旅、衍生品等形式重新激活。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淮安花街这种影旅融合的模式,为广大中小旅游城市提供了“轻资产、低成本”的破圈路径,无需斥巨资建设主题公园、主题场馆,只需深挖在地文化,讲一段情怀往事,就能以情感共鸣撬动经济增量。这样的模式还被复刻到了更广阔的场景中,由于淮安存留了多个从春秋战国直至明清时期的古城堡遗址,近年来,便以京杭大运河为轴,串联起中国漕运博物馆、花街、河下古镇、盱眙第一山等自然、历史遗迹,构建了一条“一河千年、十景联动”的百里画廊,并通过一场场沉浸式体验、非遗活动的深度渗透,将“运河记忆”转化为消费场景。


影视旅游热不能止于打卡经济,必须完成文化价值的深层转化。面对《北上》引发的持续性热潮,淮安如何把握好这波影视+文旅带来的红利?未来如何更系统化地开发和运营好文学IP和其他地域文化资源,将是文旅融合、影视创作等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推进的问题。




素材来源 | 央广网(2025年03月09日);大众日报(2025年03月12日);文旅淮安(2025年03月20日);上观新闻(2025年0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