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沿岸专项规划发布,看新十年新蓝图
2025-04-08 11:38:00 来源:本站 浏览:161

智库视点:近日,《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和《苏州河沿岸地区整体风貌与开放空间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正式发布。两条母亲河沿岸今起十年的发展格局基本定调,“随着人们生活需求不断涌现,‘一江一河’沿岸区域功能迫切需要升级。”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徐明前表示,只有加大政策创新和配套升级的力度,强化文旅商体展融合,才能进一步打响“一江一河”品牌,使之更深入人心。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详规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新一轮“一江一河”专项规划覆盖范围再次扩大,黄浦江两岸全长约50公里,北接复兴岛、杨浦滨江中北段、大吴淞地区,南接大吴泾地区;苏州河两岸全长约66公里,向西拓展衔接大虹桥地区。此次规划对黄浦江、苏州河进行纵向分段,根据各河段特色,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一段一主题、一景一特色”的空间格局。


黄浦江沿岸专项规划


此次发布的黄浦江规划将打破行政边界制约,以江河为主脉,分成不同功能段一一展开,由北向南分为五个意向功能区,分别是新质秀岸、世界客厅、文博创链、艺文智岸、沪派秀场。黄浦江两岸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提升,内层亲水营造范围约22平方公里,是水域和水际向外100米至400米,重点聚焦亲水公共空间氛围营造;中层品质提升范围约66平方公里,是内层向外拓展500米至1000米,以临水街区的品质提升为重点;外层赋能范围是中层向外拓展约2公里,总面积约144平方公里。



黄浦江两岸规划(50公里),北至定海路-军工路,南至银都路-芦恒路,分为五大主题段:




新质秀岸:杨浦-民生段,两岸总长约7.8公里,将打造新质生产创新策源地;




世界客厅:覆盖外滩-陆家嘴段两岸总长约16.5公里,打造海派潮流文化聚集地;




文博创链:为世博-两岸段总长约14.9公里,覆盖黄浦、徐汇、浦东三区;




艺文智岸:覆盖徐汇-前滩段两岸总长约10公里,将强化沿岸地区文旅商体展融合和品牌塑造,重点带动腹地城市更新和功能转型;




沪派秀场:涉及华泾-三林段两岸总长约6.8公里,打造沪派文化窗口地、生态资源集聚地。



苏州河沿岸专项规划


同时,根据专项规划,苏州河将形成“一脉、八廊、五段”的总体布局,即一条苏州河水岸文化经济带,八条南北向重要城市廊道,自东向西打造5个主题段:都市经典段、时尚创意段、校园风情段、新绿宜居段和生态创新段。




据介绍,苏州河新一轮专项规划将通过推进驳岸改造,拓展开放空间,植入文体旅项目,建设游船码头、活力通廊、服务驿站、跨河桥梁、骑行道、观景体系,策划主题游线等手段来实现,这都令市民充满期待。其中五大主题段分别为:




都市经典段:河口-昌平路桥,规划进一步延续文脉、融合公共功能和开放空间,集中展现江河交汇、中西合璧的海派都市风采;


时尚创意段:昌平路桥-曹杨路桥,规划通过整合利用存量资源,融合创新文化和特色公共服务,强化河湾两岸功能和活动联动,集中凸显工业遗存和红色遗迹;


校园风情段:在曹杨路桥-真北路桥,规划加强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校园和城市开放融合,突出知性、青春、活力、奔放的滨水区特色;


新绿宜居段:在真北路桥-外环吴淞江桥,规划通过引导腹地成片转型地区内城市功能和绿色开放空间相融,集中打造文体娱融合的大型滨水节点;


生态创新段:东起外环吴淞江桥西至嘉松北路吴淞江桥,规划探索蓝绿筑底、湿地入城等空间形态。




规划策略与规划研究


此外,还根据“横向分层、竖向赋能、内向做活、外向联动”规划策略开展规划研究。


横向分层,构建五带并行空间范式。从水域向两侧水岸拓展,形成“水域活动带-水际景观带-亲水公共休闲带-临水街区体验带-滨水腹地联动带”五带并行的空间结构。通过丰富水上活动、优化水际景观、提升游憩体验、激发街道活力,实现蓝线内外、红线两侧空间统筹提升。比如,苏州河本轮规划预计新增15个游船码头,包括造币博物馆码头、天目西路码头、蝴蝶湾码头、九子公园码头等。


竖向赋能,激活多维空间价值。通过立体化开发增加滨水空间规模,改造建筑第五立面、利用桥下空间。在苏州河沿岸区域,长宁区曹杨路桥等桥下空间改造,通过设置艺术展示、运动场地、服务设施,打造“别有洞天”的滨水空间。同时,苏州河桥梁规划新增20座,包括老真北路桥、东新路桥等,涉及慢行桥、混行桥等多类型。


内向做活,深化文旅功能融合。将文化、商业、旅游功能融入滨水空间,强化赛事活动策划。黄浦江文博创链段岸线14.9公里,中华艺术宫、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坐落于江畔,是中外文化交流与展示的重要窗口。未来,依托浦西彩虹桥片区与浦东庆典广场周边片区,一体化形成城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容纳上海大都市文化、科创、国际交往和都市庆典等功能。通过两岸唱和、互为舞台,承载全年、全季、全时覆盖的多样化活动。


外向联动,带动腹地功能转型。比如,以陆家嘴水环为载体,构建12.5公里“翡翠水链”,将数十万居民纳入15分钟亲水生活圈,推动动能向腹地延伸。




上海推进“一江一河”贯通和品质提升的过程中,曾经借鉴了伦敦、纽约等世界顶级滨水空间的经验,博采众长,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质的发展之路。“但到了今天,‘一江一河’已经从有旧例可循的创新,变成从无到有的创造。在没有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单纯找一家单位去实现新一轮蓝图,是很难的,我们需要更加创新的机制。”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沈璐说。


本轮专项规划的落地,一大亮点在于将引入上海近年来实践的“三师联创(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机制。新机制将把文化、体验、商业、旅游功能深度融入滨水公共空间,着重开展文化活动、节庆活动、体育赛事的策划,加强利用历史文化风貌资源更新,把多元多彩的叙事场景融入城市空间和历史建筑。




素材来源 | 《解放日报》(2025年03月11日05版);《新民晚报》(2025年03月11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