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视点:在“奔县游”“文博热”走红的当下,文博游热潮逐渐向下沉市场涌动,小博物馆开始在激活文旅消费市场的大环境中显露头角,以“破圈”之势重构小城文旅生态,成为地方文旅消费新地标。本文将观察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安徽桐城市博物馆、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山东青州博物馆和山东临朐县博物馆,并将五所“出圈”的县级博物馆在文旅消费场景中的做法进行解读,供业内参阅。
在“奔县游”“文博热”走红的当下,中小博物馆开始在激活文旅消费市场的大环境中显露头角。据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84%。数据显示,在目前已备案的博物馆中,中小型博物馆占比达到70%,其中县级博物馆更是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博物馆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文博游热潮也逐渐向下沉市场涌动,多深藏于小城之中的博物馆正在从“文物仓库”化身“文化会客厅”,以“破圈”之势重构小城文旅生态,成为地方文旅消费新地标。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
在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费体验场景的探索中,徽州历史博物馆根据徽州历史上如许国、鲍尚志等著名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开发了独特的徽文化IP,策划不同主题的沉浸式夜游,如以馆藏一级文物“初登第、得意回”石刻为灵感打造的沉浸式夜游活动。活动通过文物+数字技术+沉浸式体验的复合展览方式,将传统经典结合馆藏文物,通过现代演绎活化再现,多角度展示徽州文化内涵,带领观众一起溯源徽州历史、寻根徽州文化。
“现在人们的文化需求愈发多样化、品质化,更愿意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买单。”在浙江游客赵艳蓉看来,博物馆“大开脑洞”的展陈方式激发了游客的文化认同,让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实现双向奔赴。
安徽桐城市博物馆
桐城市博物馆以“文都”底蕴为基底,打破场馆边界,正在酝酿将六尺巷、文庙、国保单位以及多处文化场馆串联为一条CityWalk线路,形成可漫步可体验的“活态”叙事空间。2024年国庆期间,六尺巷片区推出了古城体验一日游、研学生态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打响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研学品牌。期间,六尺巷景区、桐城文庙、桐城文博馆共接待游客8.6万人次。2024年桐城市博物馆四个场馆全年接待观众突破60万人次。通过故事化导览、研学课程设计,让游客在行走中感知桐城派文化。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
作为“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之一,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以突破性思维,将非遗活化、数字科技与文化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搭建起沉浸式文化体验场域。2024年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历时两年打造“吴县文物数字展”,以全景摄影、三维重建等技术记录和呈现散落在吴中的十余座历史名镇名村、数十座历史建筑的全貌,重构文化叙事空间。据统计,2023年,吴文化博物馆为社会公众带来2823场导览服务、46场非遗系列活动、70场演绎社活动、36场博物馆研学、6场专题博物馆之夜……线下覆盖受众超30万人次。2024年取消预约制后,参观便利性显著提升,五一期间日均客流约3000人次。
山东青州博物馆
自开馆以来,青州市博物馆结合研学、文创、沉浸式文化空间等方式,将场馆打造成为一个“类商业综合体”。2024年五一假期吸引5万余人次参观,国庆期间青州博物馆打卡量环比增长190%。在研学内容方面,利用镇馆之宝“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打造自有研学品牌“状元学堂”,同时依托青州出土的馆藏文物研发研学课程“谁是亚醜”;在文创方面,更是依托三大镇馆之宝——明代赵秉忠“状元卷”、东汉“宜子孙”玉璧、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佛教造像,还有一些网红馆藏文物,设计推出了200多种文创产品。在沉浸式技术运用方面,青州博物馆还利用了3D互动屏幕、瀑布式数字魔墙、元宇宙沉浸式体验中心等展示手段,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佛像的“青州微笑”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方之美。
山东临朐县博物馆
临朐县博物馆依托山旺古生物化石资源,将1800万年的地质历史转化为科普课堂,通过AR、VR技术,游客可“聆听古生物声音”“触摸化石演化痕迹”。在此基础上,博物馆逐步构筑起集“科普教育、研学探索、文化消费”的一体化模式。截至2024年,临朐县博物馆共开展讲座、论坛、社教活动78个系列410场次,文博公益课堂18个系列72期,举办“山旺化石成因之谜”科普研学游、我是小小讲解员等活动11个系列62场次,推出线上约会博物馆、线上直播、云展览等展览、展示活动22个系列223期,受益群众达40.56万人次。新馆“万卷石史——山旺生物群陈列”开展以来共接待观众55.56万人次。2024年五一期间,临朐县博物馆策划推出了朐博夜游——我是小小志愿者、非遗DIY体验、博物馆里的寻宝之旅、“山旺化石成因之谜”科普研学游、手工陶艺培训课程、国学经典诵读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阵地职能,掀起研学热新的高潮。
小城博物馆如何精准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一是创新展陈形式。小城博物馆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打破传统展陈的界限。通过沉浸式体验设计,如全息投影、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游客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能够“走进”历史,与展品进行互动,这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将极大提升游览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是打造文化IP。每个小城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博物馆应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创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IP,从而提升博物馆知名度和吸引力。通过设计独特的文创产品、举办主题展览、开发互动APP等方式,将这些文化IP融入游客的日常生活,增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力量,将这些文化IP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三是串联文旅资源。小城博物馆不应孤立存在,而应成为连接地方文化与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的桥梁。通过精心设计的游览路线,将博物馆与周边的文化景点、历史街区、自然风光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活态”叙事空间。游客在这样的空间中,不仅能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亲身体验到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四是强化教育功能。小城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举办非遗活化展示、科普课堂、亲子工作坊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让游客在游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乐趣。特别是针对家庭游客和学生群体,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博物馆还可以与学校、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宽教育的边界。
素材来源|桐城新闻微信公众号(2024年10月10日),中国旅游报(2024年05月17日),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2024年05月31日), 临朐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2024年04月26日 ), 新华网(2025年0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