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将为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开辟新路径,倒逼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调整和前瞻布局
■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差异化培养,以“千学百科”的人才培养融入“千行百业”
在实践中,高校要面向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做好人才储备。ChatGPT、DeepSeek等新模型的快速崛起,AI应用在诸多领域迅速发展。例如,特斯拉等企业在L4级自动驾驶测试上取得进展,AI辅助医疗诊断技术加速落地,Sora模型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视频生成能力。由此可见,AI技术的突破正在不断拓宽应用边界,不同层次和领域的AI人才需求会更加细分。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差异化培养,以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应对技术更新,以紧密结合行业需要的实践教学拓展实训机会,扩大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和“智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场景深度结合,以“千学百科”的人才培养融入“千行百业”。
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的市场环境还要进一步优化。对于市场和企业而言,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智能教育的外溢效应。高校和企业作为智能教育的相关受益者,应实现高效协同联动。企业可以依托研发和较成熟的技术使用能力,为高校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创设实际应用场景,优化教学实践环境和实验设备。在政府部门适当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打造一大批高水平智能教育技术的供应商、智能化教材的出版商、智能化科研的出版平台以及教育智能化的运营企业,为高校智能教学提供丰富的智能化教材、平台、服务及产品。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不免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因而要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伦理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比如,充分尊重并保障个人安全和隐私等合法权益,发展“人工智能+”,如“+人文社科”“+法学”“+管理学”等交叉融合专业,丰富人工智能的人文和社会学研究视角。高校应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前沿交叉学科基地与智库建设,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基于学科特色运用,强化智能协同,整合安全检测、防护、响应等技术,加强持续自适应检测和主动防御,保护敏感技术信息、师生个人信息等。政府可引导企业将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经验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分享,提升人工智能人才风险研判和防范意识及能力。
(作者单春燕系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素材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2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