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若干措施》近日发布,推出10条举措深化高校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基础前沿交叉学科布局。
加快建设北京研究中心,为战略科技人才特别是海外引进的战略科学家提供建功立业平台,支持其围绕国际科技前沿,组建国际一流科研团队,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探索,努力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北京将创新建设支持机制,对引进的高水平专家提供北京市人才政策保障。
深入实施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超常规培育战略科学家潜质人才。重点支持40岁以下具有家国情怀、战略科学家潜质、未来可能产出颠覆性创新成果的高校卓越青年人才,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科学研究;长期稳定支持35岁以下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新材料、清洁能源、高端仪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加快推进建设北京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支持高校面向基础学科设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将实施“新双培计划”,联合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数理学科与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培养。
同时将完善,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智能科学等基础学科建设,不断缩小与全球顶尖学科的差距,并努力实现超越;打破学科院系与校际壁垒,培育前沿交叉学科,带动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实验室功能定位将优化,培育前沿交叉学科方向,推动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和孵化未来产业成果。本市还将推动高校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基础科学中心和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调形成集群性政策支持;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集群建设。
上海:
2025年,上海将首批布局包括量子科技、机器人工程、变革性材料等在内的11个未来学科。同时,上海将建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紧密相关学科。到2035年,上海教育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能级将大幅跃升,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达到全球城市先进水平。
加强前瞻性学科布局,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将以“教”为“科”服务、为“产”育人的理念为鲜明主线,注重适应科技演进和产业变革迭代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围绕学科设置、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实施针对性改革。
上海正构建专业点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产教联手构建行业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判和清单发布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招生结构。其中,上海将重点扩大三大先导产业、大数据与数据科学等重点产业,以及城市运行、养老、护理等民生领域紧密相关专业培养规模。同时,将同步压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点培养规模。
与此同时,上海还将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分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重早发现早培养,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注重强化产教融合,造就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紧缺人才特别是重点产业急需人才培养推行“住企培养”等改革,提升响应速度和培养质量。
素材来源 | 文汇报(2025年03月24日01版);北京日报(2025年03月24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