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杭州市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强国和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人才政策的创新与落实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杭州“六小龙”横空出世的背后彰显出杭州在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强大创新和竞争力,而这其中离不开杭州市聚焦高层次、青年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等一系列的人才政策。通过落地实施一系列人才政策,杭州市有效吸引了大量人才,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回顾过往的发展,杭州始终将人才发展视为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十二五”期间,杭州便开始试点人才引进政策,依托杭州未来科技城、科创孵化器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基地,吸引了一批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驻。那时,政策主要集中在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后续政策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期间杭州逐步加大政策力度,先后推出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人才落户、社保缴纳优惠等一系列措施。
据统计,2020年新引进35岁以下本科及以上人才约43.6万人,使得杭州在人才净流入率上长期领先。这一阶段,杭州市不仅注重数量,更开始关注人才质量和结构优化。
再到“十四五”规划期间,杭州市将人才工作上升到全市战略高度,出台了系列精准落地的点对点政策。政策内容涵盖高层次人才认定、生活津贴、购房与租房补贴、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纷纷推出差异化政策。自2008年以来,杭州在全国率先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此后每两年一届,累计吸引海内外2万多个项目参赛。以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引领,杭州大学生创业培育生态不断壮大,培育链条不断完善,孕育了一片名副其实的青年创业热土,也激励着一代代年轻学子大展身手。2025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吸引了海内外1672所高校的5180个项目、16880名大学生报名,再创历史新高。
杭州凭借在稳就业、促就业方面的一系列优异成绩,连续5年荣获“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奖项。
杭州的产业布局也因人才政策的推动而不断优化。数字经济是杭州的顶流产业,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网易等巨头扎堆,形成了完整的数字经济生态链。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破5000亿,占GDP的27%2。此外,杭州还在培育硬科技“新物种”,如DeepSeek、强脑科技等企业,这些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和市场成功。
目前杭州市现行人才政策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引进、激励、落户、住房、生活补贴、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
一、分级人才激励政策
人才分类认定与补贴政策:杭州市对人才实行ABCDE(以及F类)分级认定,依据人才学历、职称、技术成果、创新业绩等指标确定人才层次。具体细则由各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定位推出。
生活津贴及专项补助:萧山区等区域于2024年出台《引进和培养人才生活津贴补助实施办法》,对不同类别人才提供一次性补助或按月发放生活津贴。应届毕业生在领取杭州市生活补贴后,如继续在西部郊区缴纳社保满规定月数,可获得额外津贴。
高层次人才(包括博士、硕士及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可按人才层次享受一次性补助,并有晋升补差机制。
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支持
政策包推动科技人才一体发展:2025年2月,杭州市推出了《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5年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高额奖励,建立企业成长梯度体系,提供高额奖励和补助,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研发总部和科技成果转化;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激励企业主导科研,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对重点项目给予高额补助;建设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大科学装置、大模型和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设置专项资金支持数据要素流通;强化科技金融支持,设立30亿元省科创母基金,推动科技投资与保险补助,完善股权投资机制。
三、公共服务配套
落户支持:杭州市持续优化人才落户条件,降低户籍门槛、缩短社保缴纳年限、实现线上办理。通过“杭州人才码”等数字平台,人才可快速办理落户手续,并享受子女入学、医疗、社保等全方位配套服务。
住房与租房补贴:针对高层次人才和各类别人才,不同区域分别推出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政策。临安区、钱塘区、富阳区、临平区等分别出台购房补贴标准,同时提供租房补贴和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等优惠措施。
杭州市人才政策已呈现出分类精细、扶持多元、配套完善的特点。通过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的分层激励,以及在引进、落户、住房、生活补贴等方面推出了一揽子支持措施,建设了完整流畅且切实可行的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杭州的人才政策还吸引了外地党政代表团前来学习考察。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省长王清宪率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浙江学习浙江在推进“创新浙江”建设中的经验做法,重点考察了杭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工作进展和成效。
素材来源 |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杭州市人民政府网;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杭州发布;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