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复旦、上交校长两会发声,多所高校本科扩容
2025-04-08 09:53:00 来源:本站 浏览:220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5年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报告中对教育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新时代背景下,新兴领域的创新人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上海两所顶尖高校校长,复旦大学金力校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于两会发声,为培育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领域创新人才,对高校教育进行改革提出建议与思考,同时多所高校陆续宣布扩容相关专业。




推进高校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更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大学当前最紧要的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奋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创新支撑。他表示:


第一,高校改革要坚持自我革命。


高校要走出自己的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创建一流大学的道路。大学改革不能作为扩张学科领地、争取资源的手段,要避免“膨胀式改革”,把改革重心放到结构性、内生性的“存量改革”上来,增强持续创新的动力能力,构建自主自强的办学格局。近两年来,复旦深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按“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的方针,实现本科招生人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下一步,存量只减不增,本科招生增量全部投放交叉领域,牵引学科融合创新、深入推动“四个面向”。


整合全校力量,跳出学科框架,重组工科院系,聚焦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围绕集成电路、计算与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电子信息与未来空间等领域的攻关和人才急需,一次性建设6个创新学院。按照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构建“从0到10”系统创新能力,重塑复旦的新工科门类。复旦深化准聘长聘制改革。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重构教职体系、薪酬体系,协同推进人才引育特别是青年人才培育、教书育人责任落实、评价激励改革和师资有序流动、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和有组织科研机制,着力解决存量“躺平”问题,为2035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奠定人才根基。




第二,高校综合改革的核心是人。


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实现这个良性循环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的质量;大学对强国建设的根本贡献,是造就适配强国需要的人才。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是培养思考大问题的人。


我们亟需培养大批喜欢从根子上思考解决问题、不墨守成规的年轻人才。因此,学校建设基础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全面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深化科研教学和学习评价改革,加大人才密度、提升创新能力训练强度,鼓励师生试错容错,构筑优良创新生态。


二是培养建构大视野的人。


智能时代,知识千军易得,临阵良将难求。目标是培养高潜能、多潜质的“干细胞式”人才,不受学科、门户之限,为迎接迅速变化的世界做最好的准备。真正赋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提升学识见识的权利和能力,以满足国家对原始创新拔尖人才和高端应用型交叉融合创新人才的需求。


三是培养砥砺大情怀的人。


总书记强调,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要让青年师生真懂真信真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强国大潮中学会游泳。让“强国一代”不断增强“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坚韧勇毅、“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定力和“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必胜信念。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认为,在拔尖人才供给方面,关键是要打通“创新链和培养链衔接不紧”“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模式不完善”等堵点,将拔尖人才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一,打造“动态化”“争先式”的培养模式。当前的人才培养还存在静态的、内卷的桎梏。例如,尽管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然而多数学校仍遵循编程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课程的固定顺序来教学。与此同时,内耗式竞争仍然普遍存在。建议以创新链来重塑教育链,打造“动态化”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在“争先式”的创新实践中迅速提升。一方面,将课程微课化、模块化,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创新需求动态制定学习路径,少一些“流水线”的知识填鸭,多一些“乐高式”的自主构建。另一方面,开设更多创新实践课程,举办更多创新创业竞赛,用创新成果来取代标准答案,用创新贡献来衡量学习成绩,少一些内卷的“期末考”,多一些争先的“比武场”,让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自驱动成长。


第二,推动“AI+HI”“双驱动”的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变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评价,但教师在这场变革中的作用与重要性有被弱化的迹象。要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而这场革命不可或缺的核心是人。建议持续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将教师从授课者转变为引路人,推动“AI+HI”“双驱动”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知识与人格并进、效率与温度并存、智能与智慧并重的育人格局,培养更多堪当时代重任的拔尖人才。




在本科优质扩容的要求下,多所高校宣布扩招本科生,本科生扩招名额集中在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并新增相关专业。


北京大学:2025年北京大学将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加大国家急需人才培养力度新增招生计划。将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紧密结合学校规划发展方向,突出北大优势和北大特色,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培养。




清华大学: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据悉,该校新增本科生将进入新成立的书院学习。


武汉大学:2025年,武汉大学将进一步扩招本科生,计划招生7300人。此次增加的招生名额将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2025年将新增机器人工程、数字经济、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智慧能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大力推进低空经济双学士学位试验班,积极建设人工智能、数智创新、机器人设计、文化数字化等微专业,致力于服务国家在智能制造、网络安全、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助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中国农业大学:学校将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增加500名本科招生名额。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学科领域,扩大招生规模,同时计划开设院士班、卓越工程师班等人才培养班型。


云南大学:2025年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拟增加300个本科招生名额,主要投向理工农医类专业及双学士学位项目相关专业。本次扩招旨在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重点针对科技、农业、医疗等关键领域人才缺口,强化理工农医类学科布局,着力培养直接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助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推动双学士学位项目提质增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素材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5年03月09日);复旦大学官微(2025年03月0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2025年03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