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集成电路产业不能“缺芯少魂”,不能缺高端人才。为此上海高校推出新举措:复旦大学高质量建设推进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推出“住企培养”集成电路人才举措。现摘编相关内容,供业内参考。
01#
复旦大学召开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3月2日上午,复旦大学召开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会上,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任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院长。创新学院旨在系统地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培养顶尖的集成电路人才,体现了复旦人的教育强国和自主创新精神。复旦集成电路学科自成立以来,已成为复旦的亮点。当前,建设创新学院是必然选择,未来学院将大有作为。
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研究和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单位之一。从谢希德老校长创办半导体物理专业到成立微电子学院,再到率先在国内试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目前复旦是国内集成电路领域最重要的创新策源和人才培养高地之一。加速新工科建设步伐,复旦大学建设六大创新学院,打造创新型育人体系,建设顶天立地的新工科。2023年起,学校打造集成电路领军人才班,实施“一生一芯”计划,让每位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到先进功能芯片的研制全过程,制定全新课程体系,开设十多门新型集成电路领域课程,设置交叉模块课程,以适应行业领域前沿变化。目前已招收两届学生。未来,创新学院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奉献担当的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秉持敢为人先的勇气,突破重大科学问题与工程难题,担当起时代和历史的重任。在半导体这样科技与人才密集型行业,自主培养高水平人才势在必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方面表示,当前,国家和上海集成电路领域人才供给的结构、质量与产业所急所需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上海以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个《意见》+十大专项计划”为牵引,将深化集成电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人才供需适配。
02#
上海海洋大学“住企培养”集成电路人才为了集成电路这桩“芯事”,上海产教两界“双向奔赴”,把“驻企”变成“住企”。自去年集成电路装备专项班获上海市教委批复建设以来,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与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展开对接,全力动员机械、电子信息两个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参与其中。上海芯源微通过严格面试和审核等程序,先期录用专项3名电子信息(控制工程方向)一年级研究生,为他们精心安排带教企业导师。
在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芯源微公司园区,早上8点,作为“住企培养”项目的一员,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小孙已经穿上工装,背上装有笔记本和工作资料的双肩包,快步走向公司大楼。这就是住企联培生的每天日常,远不止在校接受理论知识,更在企业参与实际项目,早早开始校园与职场的切换与衔接。到达工位后,他放下背包并打卡,随后直奔控制实验室,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操训练。进入芯源微公司后,可以直接接触到最新的设备和技术,看到技术是怎样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使得学生对半导体装备行业的前沿技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到的东西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作为项目组成员之一,小孙同学需要准备参与当天的项目讨论会,带教老师要求大家不仅要聆听,还要参与讨论。工学两不误。午餐后的休息时间,同学将自己上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准备查阅文献,思考有没有合适的论文选题。“住企培养”学位论文题目则全部来源于产业需求,也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这与专硕培养目标相符,契合“新工科”建设。2月26日,校方再次选送6位研一硕士生进入拓荆科技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还有3位同级研究生则走进盛美半导体住企培养,这些企业均为行业头部上市公司。“住企培养”以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核心,通过“2+2+3”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联动。第一个“2”指双导师制:行业导师从产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并帮助其从实际工程问题中明确论文选题,而校内导师则侧重论文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逻辑性指导;第二个“2”是双导师团队,芯原微企业目前有5位行业导师,海大校内专班有10余位导师,双方团队协同作战,贡献集体智慧;最后的“3”是指三方交流:企业内部团队交流、学校团队内部交流以及定期校企交流,共同推动“住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与发展。相较于传统的短期实习,“住企培养”的长周期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对于控制工程方向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真正学会实操技能,不仅要关注显性的、看得见的技巧,还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去体验那些隐性的、看不见的技巧,住企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住企培养’项目有长达两年半的培养周期,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掌握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内容也更细致全面,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的快速成长和发展。这种‘毕业即胜任’的能力,正是企业和行业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