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助推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各城市竞相布局“科学城”
2025-03-07 16:34:00 来源:本站 浏览:252

在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时代,“科学城”正在成为国内外各大城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高能级平台,全球已超过600座科学城,其中不乏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园区,如美国的硅谷和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国内方面,科学城的建设也十分活跃,它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国际上的日本东京的筑波科学城,到国内的北京怀柔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再到重庆西部科学城、西安丝路科学城……科学城正在成为各大城市追逐新质生产力、布局重大生产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主力军。





怀柔科学城




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之一,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地。怀柔科学城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项目,是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其中,“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全部进入科研状态。“十四五”时期新布局的8个设施平台正加快开工建设。怀柔科学城已累计产出科研成果329项,发表SCI论文等高水平学术论文465篇。2024年,怀柔科学城加速构建科学城城市形态,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正逐步得到完善,城市客厅已陆续投入使用,同时,雁栖小镇和雁栖国际社区二期也在加快建设之中,“十四五”规划布局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全部布局完成,人才社区、公寓、商品房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城城市框架提前一年基本形成。


“截至目前,已有2.5万名科研人员来到怀柔科学城工作或生活,其中包括两院院士78位。”怀柔区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张丽丽说。2025年,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将推动“十三五”设施平台全部试运行,加快推进“十四五”项目工程建设进度,科学谋划“十五五”项目规划布局,进一步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深圳光明科学城




依托中国工业重镇和全球科技集群,光明科学城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深度结合,形成新范式。光明科学城以“科技与城市共融共生”为理念,规划“科学+城市+产业”,形成“高校院所+装置设施+园区+产业+金融+人才”六位一体模式,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根据《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光明科学城将重点发展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构建“一心两区”的总体空间布局,预计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打造科学之城的同时,建设生态、枢纽和幸福之城以留住人才把握核心竞争力。截至2024年底,深圳光明区已集聚院士50余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超2700人、科研院所人才超7000人,人才总量超18万人,人才密度位居全国各城区前列。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光明科学城集聚各领域高层次人才2337人、博士人才3458人,人数增长近6倍。光明科学城始终秉持“人产城融合”的原则,让科学城充分发挥学习、共享、匹配效应的长期效应,建设一座充斥着未来感又不乏烟火气的现代化新城。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战场,正致力于成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引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科学城高新区科创平台不断汇聚,多个实验室和科创平台成立,新增重大科创平台3个以上,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金凤实验室发布6项重点科技成果,首个医疗光学智能病理装备科研成果转化产品获批,致力于打造国际顶级诊断平台,加速成果转化。科学城高新区成功引进43个科技创新重点平台,并新增多家科企、高企、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及瞪羚企业,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通过改革破除创新阻力,厚植创新创业沃土,推动数字化改革,取得丰硕成果。西部科学城与重庆高新区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支撑重庆市成为全国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正利用高水平开放推动产业升级,西永综保区成为创新“试验田”,在跨境电商方面实现多个“第一”,推动汽车出口模式转变,形成整车出口集散分拨中心。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确定今年经济发展目标,坚决扛起“经济发展主战场”的使命担当,到2027年,科学城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GDP将力争迈上新的千亿元大关,与重庆市整体目标一致,预计到2027年重庆GDP将迈上4万亿元台阶。





西安丝路科学城




西安高新区的丝路科学城正积极推进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新材料陕西实验室等中试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有序进行。作为西安“双中心”的核心区域,丝路科学城在平台建设、产业布局、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以及创新生态构建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西安“双中心”建设的加速,使得以光子产业链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链聚集效应日益增强。根据西安高新区发布的数据,自2021年6月启动建设以来,丝路科学城在三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体而言,累计开工产业项目达到235个,完成了3121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9691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此外,新增了117家规上工业企业,并有13家企业成功上市。


西安“双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得丝路科学城产业人口达43.7万人,硬科技产业区聚集近4000家企业,形成光电子、新能源汽车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汇集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培育了五大新兴产业,布局了多个未来产业。







除国内的科学城外,日本筑波科学城也是又一经典。日本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为实现“技术立国”目标而建立的科学工业园区,开创了科学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模式,并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的召开而名扬全球。筑波科学城根据日本本土优势选取高能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由化工、机械、电子、气象和环境等部门组织多学科多行业跨界研究,成果丰硕。





日本筑波科学城


2022年3月,筑波市被指定为日本超级城市国家战略特区,将建设筑波超级科学城,通过科技为市民提供新选择和多样化福祉。筑波科学城,作为日本最大的科学技术据点,汇集了全国30%的科研机构、40%的科研人员和50%的政府科研投入。它吸引了来自140个国家的高端人才,成为全球人才、资金、技术的高度密集之地。拥有筑波大学、筑波高能物理研究所、筑波航天中心等29个国家级研究教育机构,约150个民间研究机构和公司。


筑波科学城,作为日本最大的科学技术据点,汇集了全国30%的科研机构、40%的科研人员、50%的政府科研投入,以及来自140个国家的高端人才。城市整体人口素质较高,博士人口达8000人,博士人口密度达到日本平均水平的十倍。市国际化开放程度较高,筑波市居住有来自140个国家的约10000名外国人,居民外国人比例大约是日本平均水平的2倍。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然而,科技自立自强始终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科学城正全力以赴,致力于追求“新”与“质”的双重提升,以期在未来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