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上海:大学科技园、环大学科创园新进展
2025-02-20 16:27:00 来源:本站 浏览:309

上海:大学科技园、环大学科创园新进展


近日,环上大科技园建设推进会召开,回顾总结区校合作成果,聚焦双方合作前景深化探讨,更好增进发展质效、提升环上大科技园建设水平。会议指出,宝山区与上海大学合作成效显著,双方以高效沟通、有力执行和紧密协同助力环上大科技园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025年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节点,环上大科技园的建设是推动区校联动、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探索。自开园以来,双方在区校合作、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完备的产学研用激励体系,为下阶段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未来,宝山区、上海大学将协力合作,紧扣五大未来产业(未来智能、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空间),聚焦学科融合与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与科研合作、要素集聚与生态营造、校企合作与产业协同、构建一体化发展体系等方面,实现政企校紧密联动,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上海,近年来在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建设环大学科创园平台,上海的高校与科技园区不仅促进了技术创新转化,还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除了环上大科技园其他科创园的发展也有目共睹。

一、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由来已久,2024年11月19日,同济大学举办“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和2024科技成果转化”发布大会,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技企业孵化培育。

同济大学发布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重点推出“1+3×3”10项任务,聚焦优势学科群,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双中心”,通过重塑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拓展三类基础资源,构建三大核心平台,提升三类专业能力,形成“校-地-企”协同场景驱动的多层级产业研发服务体系,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同时发布同济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方案,允许将产业化前景良好、潜在市场价值高的科技成果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部分或全部所有权都赋予科技成果完成团队,大幅缩短科技成果转化校内实施推进流程,鼓励引导团队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研发,大力推进学校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同济大学将邀请上海技术交易所协助开展赋权实施流程设计,并为赋权及赋权后转化实施做全过程鉴证。

二、复旦大学: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

2024年杨浦区、复旦大学和上海城投三方共同发起的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也蓬勃发展。近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区校双方将以复旦“未来谷”为核心联手打造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中心依托复旦大学理工医等优势学科,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科创能级,实现科技与城市深度融合,提升科创策源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围绕杨浦“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聚焦复旦理工医等学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一批产业项目积聚。

创新中心采用“政府引导、高校支撑、市场主导、开放运作”的模式,主要推动重大科技专项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产业项目集聚发展,将具体实施9大建设内容——推动科创企业加速计划、推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打造市级高质量孵化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统筹科技金融资源、整合技术要素资源、加强人才政策支撑、打造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展厅。为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提高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可获得性和融资便利性,将在湾谷设立首贷服务中心。为构建覆盖创新产业链前端的概念验证体系和产业化落地的技术转移体系,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联合复旦大学,聚焦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和绿色低碳领域的硬科技创业,共同建设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

三、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大零号湾”科创园

交大与华东师大为突破产学研深度融合瓶颈与闵行区“大零号湾”科创园的建设发展也颇有成效。
2023年,上海提出要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紫竹高新区及周边区域,建设“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要将“大零号湾”打造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策源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

“大零号湾”包括3个重点区域——核心策源区(“C”区),主要由上海交大和华东师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负责提供原始创新成果;成果转化区(“T”区),主要承接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以及师生“硬科技”创业;开放创新区(“O”区),承接“T”区成长壮大的企业溢出和加速服务。
来自高校的创新成果是“大零号湾”发展的动力。闵行区和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签订了新一轮战略框架合作协议——设立区校合作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开展基础研究,打造基础研究高地,进而源源不断地输送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从高校落地企业,是“大零号湾”建设过程中的难点所在,需要探索成果转化的新范式。闵行区要在“大零号湾”建立一批成果转化的功能型平台,筛选出高校产出的科研成果后,通过平台进行孵化。区校合作搭建相关平台,与上海交大合作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公司,与华东师大共建孵化器平台,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整合的项目挖掘筛选与甄别机制,助推校内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落地,并为高校提供低成本、全周期创业服务,激发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潜力,推动校内科研成果加速溢出。

截止2024年4月,“大零号湾”已汇聚4000多家硬科技企业、近万名科研人员,拥有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10多家,估值超10亿元企业近30家。环高校科创带已具备一定规模,“大零号湾”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溢出效果显著。研究人员在“大零号湾”集聚,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产业发展,把论文转化为实际产品。


上海凭借着强大的高等教育资源和日益发展的科技产业园区,正逐步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同时,科创园也面对科研成果转化、人才流动及政策创新等方面的挑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推动科创园区和大学的深度合作,持续为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提供动力。

素材来源:经济日报(2024年04月2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2024年11月21日);解放日报(2025年02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网(2025年02月14日);上观新闻(2025年0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