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总台春晚,非遗元素必不可少。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无锡留青竹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亮相,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更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这些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焕发非遗文化的新时代新活力,需要挖掘、培养非遗人才,让非遗人才“绽放光芒”。
一、全国非遗人才
我国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截至2022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057人。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可划分为10类,其中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与传统音乐的传承人较多;就非遗传承人所属地区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江苏省、山西省、河北省、福建省在非遗传承人数量上位居前列。
目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从业人员创新力量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据统计,70岁以上的非遗传承人约占71%,50岁以下的非遗传承人仅占1%。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减少,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曾经作为糊口技艺的非遗技艺,现在已很难让年轻人投入较多的时间来磨炼技艺,导致非遗人才出现断层,或“学艺不精”的情况出现。
二、无锡非遗人才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无锡孕育了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69个省级非遗项目、168个市级非遗项目,也涌现了一批批技艺精湛、有情怀、善管理的乡土人才,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无锡精微绣创始人赵红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无锡双契轩竹刻世家第三代传人乔锦洪,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工匠范泽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惠山泥人厂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夏征等。
三、保护与培养非遗人才
全域挖掘,让非遗人才“破土而出”。为了保护传承我国非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挖掘非遗项目和非遗人才,全面开展非遗项目和资源调查工作,为非遗文化繁荣和传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根据非遗名录和非遗人才级别的不同,分类建立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信息库,实时开展信息维护,进行动态管理。
制度保障,让非遗人才“大有可为”。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科学分类、建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非遗人才培养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梯级培养 ,让非遗人才“代代相传”。我国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各地开展传习活动,通过举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等方式,让非遗在民间和学校梯级传承。
资料来源:中研普华产业院《2023-202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无锡人才微信公众号(2025年1月2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2024年12月10日)、中国无锡微信公众号(2024年9月21日)、绥德发布微信公众号(2024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