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新年伊始,全国景区旅游人数同比增长显著,短途游和都市休闲成为主流,30-40岁人群成为出游主力。上海各区多点开花,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新年第一游”活动,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娱选择,更是开启了2025年首波文旅消费热潮,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元旦假期全国旅游消费趋势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元旦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较2019年同期增长5.6%。全国景区旅游人数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全国景区旅游人数同比2023年增长57.9%,出游高峰出现在2023年12月31日。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节日出游的热情,也显示了旅游市场在新年期间的强劲复苏势头。汽车仍是元旦出游的首选,占比60.6%,火车和飞机分别占比34.9%和4.5%。都市休闲、周边景点的短途游是元旦出游的首选,占比53.8%,东莞市至深圳市成为最受欢迎的短途游路线。90.8%的游客更倾向于在1个城市深度游,而30-40岁年龄段人群成为出游主力,占整体出游人数的26.7%。20-40岁人群是元旦假期线下消费主力军,占线下总消费人数51.5%,而线上购物更获得30-50岁人群的青睐,占比为53.3%。这些数据揭示了消费者偏好的多元化和旅游市场的细分趋势。据国家移民管理局通报,2025年元旦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计保障180.3 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较去年同期增长13.7%。其中,内地居民出入境86.9万人次, 港澳台居民 74.9万人次,外国人18.5万人次。共计查验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6.7万架(艘、列、辆)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4.7%。
二、上海新年第一游丰富多彩、人气旺盛
在新年的钟声中,上海各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新年第一游”活动,标志着新的一年文旅消费热潮的开启。这些活动不仅包括传统的钟声仪式、演出、无人机表演和光影秀,还有充满活力的登高活动,展现了上海文旅产业的创新与活力。
跨年夜,龙华塔下的“新年第一游”活动以“迎八方游客,撞龙华晚钟”为主题,迎来了众多国内外游客。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上海的文旅魅力,也体现了上海在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中,全域型、多元化特色文旅产品的积极作用。包括“一江一河”、武康大楼、百年张园等经典IP,经过更新打造,已成为广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都市游产品。今年龙华地区的“新年第一游”首次与西岸梦中心联动,打造了“迎新双料”菜单。黄浦江边的户外露天冰场、船坞灯光及无人机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而龙华塔下的撞钟、新年邮局、越年素面等经典节目,以及融合了舞龙舞狮、杂技、国风乐舞、非遗滚灯等元素的文艺演出,让游客深刻体验了海派文化的内涵。
松江区36项商旅文体农展联动融合活动以优质供给赋能城市消费新增长。20多家松江热门景点、酒店、餐饮,推出限时优惠活动,市民游客前往松江万达广场、松江印象城、佘山宝乐汇等多家商场还能享受专属优惠。泗泾古镇的“泗泾·侬好出色”活动凭借明快的多巴胺配色装饰,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创、美食和非遗市集摊位,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消费。泰晤士小镇举办“灵蛇贺岁 巳事如意”跨年迎春系列活动,街头装点彩灯与新年装饰,营造浓厚节日气氛,同时推出新年限定集市带来沉浸式的“赶集”体验。
上海的黄浦、浦东新区、普陀、宝山等地也纷纷策划了精彩活动,加入“新年第一游”IP。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迎新奇妙夜”、豫园灯会、东方明珠元旦登高祝福跑等活动,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普陀区的“新年第一游”则带领游客探索“苏州河十二国色”的新玩法。
“周五下班去中国”这一词条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热搜,反映了境外游客对上海作为新年旅游目的地的浓厚兴趣。上海的远程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吸引了来自德国、日本、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游客,以及国内多个省份的游客,他们选择在上海度过一个充满中国风情的新年。上海文旅部门于12月31日发布了“组团式文旅项目研发宣推”成果,重点推介了20条精品旅游路线、100个旅游主题产品和100个重点文旅项目,诚邀海内外游客体验上海的艺术、风景和美食。这些项目的推出,不仅丰富了上海的文旅产品供给,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体验。
上海在元旦新年期间的文旅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也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旅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上海文旅产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上海将继续在全球文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活动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也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预示着上海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作为全球文旅的重要枢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素材来源:上海发布(2025年1月1日);新华网 (2025年1月2日);上海徐汇(2025年1月1日);上海松江(2025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