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视点:“新中式”旅游是新时代孕育出的新文旅形态,承载着高质量旅游发展的未来期盼,是激活旅游消费的新动能,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和发展潜力。加速发展“新中式”旅游,是在“中式”的文化内核下,关注传统文化“创新”的本质需求,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中式”旅游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与灵魂,为满足新时期人们文旅消费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既有传统意蕴又符合时代审美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旅游新样态。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我国传统文化类景区数量持续增多,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3年的4000余个,年均增长8%。“新中式”旅游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具有植根传统、连接现代、融合创新等鲜明特征,为游客提供了新潮文化体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新中式”旅游点亮“供给创造需求”
新中式旅行普遍以古城古镇打卡、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博物馆展览和传统服饰打卡等新型文旅体验为特征。据携程9月17日发布的2024年中秋假期旅游总结,今年中秋的赏灯会、观赏烟火、泛舟赏月、汉服游园等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夜游”活动成为游客们的热门选择。伴随“夜经济”的蓄力增长,“中式夜游”将“新中式”旅游与夜游经济完美结合,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破圈。
按照夜游项目分类,中式夜游可以分为“公园夜游、河流夜游、演艺夜游、灯光光影秀”四类,按照不同型态可以划分为“城市地标型、游船观景型、城市绿化型、新文旅商业街区型、景区增量型”五类。“中式夜游”不仅让游客们沉浸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带动了相关目的地的热度显著上升。例如,武汉举办大型烟花秀,当地主题游订单量较端午增长20%。此外,北京、广州、南宁、昆明等地举办的灯会亦吸引大量本地和周边旅客,假期间的搜索热度较端午均呈现两位数增长。《黑神话·悟空》游戏带来的古建游览热潮同样令人瞩目。山西省作为全国现存古建最多的省份,中秋假期租车自驾游订单较端午增长16%。乌镇重现“走月亮”习俗,游客可穿着汉服提灯走桥、月下畅游,周庄古镇推出灯彩主题游船,拈花湾推出戏剧生活节……上述景区中秋假期门票订单量较端午增长18%。
图源:携程黑板报公众号
携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沈佳旎认为,中式旅游不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一种新的潮流。同时,供给侧也已经关注到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目的地和旅游从业者正在从以往的满足旅客需求,逐渐转变为“供给创造需求”。随着这类创新旅游场景、旅游产品的不断推出,新型供给将持续激发游客需求,成为推动旅游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中式”升温推动传统文化“双创”
“新中式”本质上是一种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方式,内核是“中式”,关键在“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和诠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气质风貌。未来需要加速发展“新中式”旅游,让传统文化彰显出新时代的新魅力。
坚持价值引领,提升旅游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是“新中式”旅游的根本生命力。要让传统文化绽放时代新蕴,关键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深化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和内涵的创新阐释,使其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社会思潮与审美情趣相契合,不断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紧贴消费需求,优化产品供给。当下,年轻人对旅游活动的情绪价值和交互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文旅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沉浸式等新趋势。携程中秋旅游数据显示,山西景区门票订单中,来自90后和00后的占比接近50%;搜索“灯会”的用户中,更是超过40%是00后群体。在此背景下,“新中式”旅游应顺势而为、因需而变,在文化创意、文化体验、营销推广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实现“破圈”。例如西湖上33艘月亮船“重现”三潭印月,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切中了年轻人个性化分享需求,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
加速科技引领,推动数字转型。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提出了两道“融合命题”,其中之一就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从“新中式”旅游市场的长远发展去考量,数字技术不失为一把“万能钥匙”。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对游客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偏好进行深入分析与科学预测,以数据为指导驱动旅游产品的创新与精准供给,才能让“新中式”旅游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文化品牌,“下沉”寻找增量。今年以来,县域旅游大放异彩,小城们纷纷挖掘自身潜力,讲好自己的故事。这些小城能够出圈,得益于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各地民俗风情是最大的旅游资源,小城要因地制宜,培育打造更具引爆效应的文化IP,将文化亮点变成经济热点。同时也要增强“留量”意识,在吸引四方宾客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等全链条服务,推动当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新中式”旅游不仅是国内游客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繁荣“新中式”旅游应坚持开放思维,加强国际合作,创新打造一批“新中式”入境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发挥好旅游的窗口作用,让不同国别、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游客能够体验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亲和力、传播力与辐射力,不断增进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与认同。
内容来源:携程黑板报公众号(2024年9月17日);夜经济规划与研究公众号(2024年9月18日);中国文艺网公众号(2024年8月19日);文旅思维小红书(2024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