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急需加强
2024-08-20 17:00:00 来源:本站 浏览:947

近年来,德国政府加大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丰富产业应用场景,力争到2030年成为氢能技术领先国家,助力实现气候转型目标。中德两国在氢能产业领域展开了多项合作,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高端技术人才短缺、多学科交叉背景人才匮乏、企业引才难等挑战,现有教育和培养体系尚未完全满足产业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亟需健全氢能学科体系,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上海市积极响应国家氢能政策,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拓展职业教育,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德国不断升级国家氢能战略

当前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迅猛。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能直接投资额有望达到3200亿美元,氢能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到18%,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美元。在今年4月的202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氢能开发与利用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全球500余家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的企业参展,交流技术成果,展示新能源解决方案。

近日,德国政府宣布将推动南部氢能走廊开发建设,这是欧洲规划建设的5条大型氢能走廊项目之一。今年6月,德国政府通过了《氢能加速法案》,旨在加快氢能基础设施、进口及生产设施的建设步伐。德国政府2004年成立了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组织,以支持氢能产业发展。2020年,德国出台首版《国家氢能战略》,投资90亿欧元促进氢能发展。20237月,德国更新了《国家氢能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氢能技术领先国家,届时氢能需求量预计达到130太瓦时。德国还计划到2030年将国内电解氢能力从5吉瓦提高到至少10吉瓦。同时,德国加强了海外氢能供应链的合作建设2021年,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与联邦教研部联合发布《国际氢能项目资金资助指南》,推进海外氢能项目建设,为氢能进口做好准备。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部长舒尔策表示,通过更新《国家氢能战略》,德国希望可靠地进口氢能,并助力新的氢能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2德国加速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制取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氢能被称为绿氢,是当前氢能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氢气,可实现完全无碳化。目前,欧洲正积极推进多个绿色氢能项目,相关企业在氢能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方面大幅增加投资,计划建设多个氢气生产和储存设施,以应对市场对绿色氢能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将氢能送达各类应用场景并创新利用方式,需建设高效的氢能基础设施。德国已加入欧洲氢气骨干网计划,规划建设5条大型氢能走廊。德国政府计划在20272028年前改造和新建超过1800公里的氢气管道,这些线路将获得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计划的部分支持。

德国主要管道运营商发布了氢能核心网络联合计划,计划投资超过30亿欧元,改造和新建约9700千米的氢气运输管道,连接氢气生产中心、工业用户、储存设施、发电厂和进口走廊。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表示,为迅速扩大氢能市场份额,需要高效、低成本地发展氢能网络基础设施,使其与氢能市场同步成长。德国政府预计,到2030年,50%70%的氢能需求将依赖进口。为应对这一需求,德国多个关键港口正在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有效接收和储存进口氢气,为未来能源供应做好准备。

3中德绿色合作空间广阔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应对。以氢能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正在不断拓展,国际氢贸易具有很强劲的基础。德中两国在氢能技术、商业模式、运营管理等方面拥有广阔合作空间。在中国新能源企业阳光电源德国慕尼黑公司的招聘列表中,储能系统工程师氢能分析师市场经理等多个岗位正在招聘中。经过数年的发展,阳光电源在德国及欧洲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并在德国成立了氢能研究所,专注于德国及欧洲市场的实际需求,开展不同场景下的氢能应用研究。这种跨国合作表明德中两国在氢能领域的合作充满机遇。从氢动力燃料电池到成渝氢走廊再到西部氢谷德国公司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德中两国在氢能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两国经济共同发展,也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思路。德国林德集团与中资企业合作,通过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技术储备为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一座综合加能站提供了一套现场制氢装置,产氢能力为每小时500标准立方米。

4国内氢能学科建设探索及人才培养

国内氢能产业人才紧缺及现存问题

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高端技术人才紧缺、专业能力不足、企业引才难以及教育培养体系不完善等多重挑战。随着氢能企业数量的增加,产业链庞大的人才需求凸显了掌握关键技术且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端技术人才的短缺,难以解决核心技术中的“卡脖子”问题。特别是在制储运氢、燃料电池系统开发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加剧了人才的流动性。此外,氢能产业涉及诸多复杂技术,如质子交换膜技术和燃料电池催化剂制备等,这些技术需要具备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起跨学科培养的知识体系,实践平台也较为匮乏,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在企业层面,氢能产业面临在招聘和使用人才方面的困难。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但中小型企业往往难以满足这些要求。现有的招聘方式和管理模式无法充分满足行业需求,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引才的难度。氢能产业的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完善,跨地区引才的成本高,人才的基本保障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现有培训机构在追求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实际需求。

国内氢能人才培养与学科体系的构建需求

氢能作为新型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一级学科。然而,当前氢能领域尚无完备的学科体系,氢能人才大多来自相关学科领域,面临专业基础知识不足、知识结构单一以及对前沿技术不了解等问题。为适应氢能产业的发展需求,亟需建立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健全的、专业化的氢能学科体系。

在氢能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必须涵盖对氢制备、氢储运、氢应用、氢安全方向中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氢能原理、制氢技术、氢能燃烧电池技术和氢能实践应用等。同时,应加强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包括质子交换膜技术、生物质制氢和可逆燃料电池等领域的最新发展。氢能人才的培养应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的知识,如工程热力学和化学基本原理等,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对氢能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氢能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仅有六所院校开设氢能专业,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氢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继续健全氢能学科体系,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推动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

上海市积极响应,加快氢能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

随着国家氢能政策与规划的出台,上海市做出积极响应。20226月,上海市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鼓励高校培育氢能相关学科专业,优化机械、化工、材料、能源等学科专业设置,建设一批涵盖氢能学科的绿色低碳技术学院,加大氢能产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以氢能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为导向,拓展人才引进通道,引进海外高端人才。鼓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相关学科专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其他从业人员。针对氢能产业领军人才、关键技术研发团队,加强服务保障。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 202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