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鸣:怎样看待“网红美食”现象?
2017-03-25 13:00:00 来源:本站 浏览:1617

近日在上海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人气颇高的网红美食,许多消费者为了一饱口福不惜排队四五个小时。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为了这些并非那么好吃的美食排队这么长时间,如何去认识和研究这种排队现象?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系顾晓鸣教授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从内在的文化机制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度剖析。

 

现在的美食产品有很多创新的尝试,而年轻人也都崇尚新鲜的口味,有一种追求时尚的态度,向往一种新颖的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好听的名称,或是独特的味道,这种体验通过社交网络传播,不断扩大辐射圈。但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前提,并不能决定排队现象的出现。

 

要真正的去认识和研究排队现象,必须将该现象从某个店或者某项活动中抽离出来,“排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消费现象的刚需现在人们有时候就是在寻找一个东西可以证明自己愿意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一件事,而排队这种简单的方式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

 

这一类网红产品所攫取的市民心理、内在的文化机制都大同小异。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期待,在某种程度上期待越是难满足,越是有时间的延宕,越能够给人带来满足感。“有句话叫‘最大的美味叫做饥饿’,讲通俗一些,他就算排了三个小时肚子都已经饿了,更何况他买回去之后可能还会分享给同事、朋友、家人。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满足感就是他排队产生的价值。”因此排队现象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对它的研究也应该就消费现象谈消费现象,不应该用现成的观点去解读,“比如排队多累,这东西好不好吃,值不值之类的,这些都是原来的观念。”排队行为本身即包含了消费、情感和价值等因素。

 

同时这种排队所产生的满足感是建立在商品的稀缺性上。“同样一个肉松蛋糕,如果不需要排队五个小时,市民就不会去关注它,新闻媒体也不会去报道。上海有种说法叫人来疯,有人说排队是炒作、是营销,其实与其说炒作是一个产品,不如说是人们主动要创造一个排队现象。

 

以上内容根据顾晓鸣教授接受上海各媒体采访时的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