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鸣:春节旅游的文化使命如何发挥?
2017-02-18 10:00:00 来源:本站 浏览:1239

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发表了“当春节也成黄金周、民俗何去何从”(吴越)的专家访谈文章,著名社会文化学者、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顾晓鸣先生针对春节旅游的社会心理背景、文化使命发挥等问题,做了深刻分析,现摘要如下:

 

一、春节旅游的社会心理背景

 

在消费社会中,出游看风景、体验当地风情与美食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匮乏,而是作为社会的一种风尚,承担着人们获得价值认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的功能等。在春节这样一个有闲也有钱的假期,人们自然而然通过旅游这样一种全面的休闲方式,达到全民“狂欢”。举家前往异地出游的增多,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春节的过法越来越不受传统大家庭的限制。今天城市里四代同堂、三代同堂的家庭不再是主流,小辈们往往自立门户形成一个个核心家庭,独立生活。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家庭内部的秩序和习惯,当核心家庭平日里惯以自己为中心考量问题、进行决策后,再让他们回归旧传统就不那么容易了。

 

二、春节旅游的文化使命

 

春节旅游,既是赏玩未曾见闻的新景,同时也是重温根植于生命中的文化记忆,如果所处的氛围无异于平日,显然就背离了人们的需求。年味的营造、民俗的复兴属于春节的特大问题。在旅游过年的趋势下,景点和商家就应该承担起责任。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春节期间,除了商品本身,这些公共空间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对上海来说,绝不能满足于看上去体面的游客量和销售额,更应该先一步思考起来:城市所承担的文化使命是什么,能够带给人们哪些持续而丰盈的体验。若是在上海的春节,景点、商场、街头装点着世界各地、全国各处的特色风情,进行一定规模的全景式民俗活动呈现,让大家足不出“沪”却能遍赏天下,也许就能让更多人认可这座城市并获得归属感。

 

关键的是要整合现有的旅游观光资源,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让“老城厢”和“新天地”都能焕发出节日的暖意,把上海的春节打造成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特色假期。结合上海的情况,我认为要依托宾主互动、共创价值的模式,借参与者之言行,孵化出有年味、有文化的节日特色游览。让游客自身参与互动,自己添置配料,让城市在节日期间成为一座大型互动游戏场。这样共同创造出来的场景体验,就不同于扁平化的吃喝玩乐看,也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情况,而是在平等的状态下,让文化自发生长。

 

春节的核心始终是家庭团聚,以儿童为中心、突出亲子教育,何尝不是对家庭观念的发扬呢?当那些亲子共同参与的项目,能够留住一家人亲密协作的记忆,并为孩子将来融入社会生活埋下希望的种子,节日游览活动的价值根基就牢固了。更重要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节日,不是低幼、简单的,反而要求考虑更全面、更具有开创性。关注儿童的呼声,为他们提供小家庭以外的安全、幸福、可靠的整体环境,尊重并激发他们的贡献与潜力,反而更能体现城市文化生态的和谐与城市管理的水平。上海作为一座学习型的大都市,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源泉在于传承中的不断创新,儿童友好型的节日游览,正是代际共融、迸发活力的未来风向。

 

——本文引自解放日报.上观新闻2017年2月11日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引用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