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通过新一轮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集聚各类有助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优质要素,是各个地区普遍面临的重要任务,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尤其紧迫。创新招商方式和招商机制,加快建立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机制,有效提升招商引资、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与效率,成为各地政府谋划经济发展工作的核心议题之一。
一、对目前各地来沪开展招商工作常用模式的分析
有的地方力度很大,专门在上海设立了“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办公室”,如江苏邳州,配备数十人的专门队伍长驻上海开展工作。充分体现了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获取了大量的招商信息。不过,这种模式的实际成效还有待观察,借鉴这种模式时有两点需考虑:一是离上海距离是否方便人员来回往返;二是这种做法人员和经济投入成本都比较高。
有的地方一方面设立了驻上海办事处加强各方联络,同时不间断地由其市委组织部派产业部门分管负责人到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以及相关区县的经济委员会等部门挂职锻炼,如四川都江堰。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信息获取量较大,利于建立一些双方直接的人际沟通渠道,但不足之处是挂职干部仅在上海呆半年左右,难以深度了解、掌握上海各区县产业项目转移的信息,也难以深入推动招商工作。
大多数地方则是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带队到上海及长三角重点地区拜访、考察、举办投资说明会或促进会,或组织产业项目招商说明会等。往往会通过本市驻沪办事处或在沪的商会帮助做些联系沟通工作。但据我们长期以来参加该类活动的观察和调研,这样的模式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难以形成常态化的对重点潜在目标企业的沟通、跟踪机制。不经常跟踪、主动推送信息,目标企业即使有意向,做决策时也未必会重点考虑。二是通过当地在沪商会联系组织的企业,一般多是当地来上海发展的企业。多属于老乡之间的相互捧场和支撑,缺乏上海和长三角本地的、相关产业链上的大企业资源,而中西部要吸引的重点应该是东部地区确实需要转移产能或优化全国布局的大企业,当地来沪发展的企业若要返乡投资发展的话,即使政府不来招商,他们自己也有渠道回去。三是各地驻沪办事处掌握的产业链重点企业资源相当有限。办事处在为领导来沪做些生活方面的保障与服务方面没有问题,协助拜访某些政府部门方面也可以做到,但在各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发展动向信息的把握上、在重点企业人脉渠道的搭建上,还是有自身的明显局限。
二、对中西部地区招商机制创新的建议
根据近几年我们多次参与中西部地区来沪招商考察及推介活动的观察、体会与思考,结合新常态环境下招商工作模式的转型压力与创新趋势,我们建议采用“整合资源、构建平台、专业委托、合作推进”的招商工作新机制。
主要做法是由专业机构,整合来自上海市(区)政府产业部门、产业链重点企业、产业研究智库、著名高校、新闻媒体等机构的人力、信息资源,搭建旨在促进区域合作、服务招商引资及引才引智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为中西部地区在上海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供长效性、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该专业服务平台的核心功能,是构建包括“招商信息调研—目标企业考察—政府部门交流—策划组织产业项目招商促进会—组织目标企业赴中西部地区实地考察—开展招商干部业务实务培训—担任政府产业经济发展顾问—协助重点企业融资及包装上市”等在内的综合性、深度化、系列化的招商促进新机制。
该专业服务平台可以根据各地市招商部门的不同需要,把上述项目打包成专项服务产品,接受相关地市政府的委托,采用灵活高效的合作方式,落地开展相关促进工作。
通过这种新机制开展招商工作的优点:一是各地市基本不需要再在上海或长三角其它城市设立办事处或联络处,降低招商工作成本;二是形成常态化、机制化、系列化的工作沟通与促进机制,有助于发现、跟进目标企业;三是可以方便地整合利用上海各个领域的专业力量,保持工作的专业水准;四是有助于带动培养各地市招商工作核心团队,形成精通商务沟通技巧与礼仪,具有现代视野、国际眼光、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力量。
(作者:李萌 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引用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