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李朔博士就数字藏品交易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
2023-09-04 13:02:00 来源:本站 浏览:388

智库视点:近期,我院研究员李朔博士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就数字藏品以及交易平台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

自2021年国内首次出现NFT数字藏品至今,数字藏品作为一个新生产物,随着互联网巨头、文化机构及各路资本的入局,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与此同时,市场潜力大,消费热度高的行情也使得NFT数字藏品出现了被炒作的迹象。近日,《新闻透视》接到投诉称某数字藏品平台不仅炒作高价,还强制置换与下架用户持有的数字藏品,导致用户投入的资金一夜之间打了水漂。我院研究员李朔博士长期跟踪研究数字藏品,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上海电视台的采访。
资本的入局,利益的驱使,市场的炒作,监管的空白,加上投入小,收益巨大,无论是发行平台还是数字藏品购买者都想从这个新兴领域获取利益,导致乱象越来越多,风险也随之增大。自去年以来,一些国内数字藏品平台便已经为用户开通了数字藏品寄售服务。去年发布《数字藏品合规评价准则》(团体标准)明确提出数字藏品仅限于使用目的流转,不可开展炒作、洗钱、代币化、金融化、证券化等挂牌或私下非法交易流转。但实际上很多人通过“转赠”的方式进行私下交易,这种交易有的是直接在转售者和购买者之间进行,有的是由中间人担保交易,中间人从中赚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众多数字藏品交流群实际上是在进行交易信息的发布和进行私下交易,这种交易方式本身就蕴藏着风险。
李朔博士认为,目前数字藏品交易中存在一些列问题:首先,数字藏品的发行主体泛滥。2022年,数字藏品赛道迎来爆发式增长,许多互联网大厂、上市公司、国资平台等纷纷入局。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月,我国数字藏品平台已有2449家,其中2022年上半年新增平台996家,下半年新增平台1274家;其二,数字藏品内容缺乏规范。目前平台发售的文物数字藏品,仅仅是对文物本体进行拍照或者扫描形成数字化的形式,鲜有二次创作,因此这类数字藏品很难说具有创新性,很多主流平台发布的数字藏品内容仅仅是文物本体照片,毫无收藏价值可言,还不如用户自己到博物馆自己拍照收藏;其三,数字藏品定价混乱。同样内容,在不同的平台价格差异巨大。平台对数字藏品的定价缺乏统一标准;其四,法律关系不够清晰。数字藏品发行中存在创作方、代理方、发行平台、消费者,应当理顺数字藏品发行中相关方的法律关系。合同关系发生之后如果发生一些问题,平台方承担哪些责任、创作方承担哪些责任,这些都需要国家进行进一步明确。最后,数字藏品消费者权益的不到有效保护。用户购买数字藏品后,可以享有什么样的权益现在还不明确,完全由平台提供的服务协议来界定。另外,发行平台、藏品的信息不够透明,消费者容易被各类中小平台侵犯利益。以“寄售”、“转卖”“回购”等名义直接或者变相开放二级交易、平台通过自建“老鼠仓”进行价格炒作、饥饿营销、开售就秒光等常见的操作会有涉嫌金融化的风险、暗藏“爆雷”危机。

2022年7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政府文件中提及“支持探索NFT交易平台建设,研究推动NFT等资产数字化、数字IP全球化流通、数字确权保护等相关业态在上海先行先试”。2022年10月31日,香港发布了《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明确发展NFT及加密货币,这被认为是香港竞争全球虚拟资产中心地位的信号。国内两大金融中心去年均明确表示在NFT领域先行先试。数字藏品是作为NFT的一种应用形式,具有虚拟资产属性。面对数字藏品这一新事物,在相关法律性质不明晰、利益保护规范不明确的前提下,现实交易的开展往往趋于保守却又乱象丛生。但可以明确的是,在短期内,数字藏品一定是要弱化其金融交易属性的,这实际上是去币化NFT的中国化发展路线,是NFT合规下的中国化探索。数字藏品的核心价值在于数字内容的资产化,是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尝试,在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创事业发展、丰富数字经济三方面有重要价值。如何建立一套既能保障市场活力又能规范市场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不影响我国金融风险的法律监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来源 | 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2023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