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红书店言几又被曝陷入关店风波,在关停北京、成都、西安的部分门店后,又相继关闭了深圳、广州的多家门店。就在2021年,关停的书店还有很多,8月,上海钟书阁静安店关门,这家5年前顶着“上海静安区最美书店”美誉的书店,走完了1800多天的营业之路。12月,曾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留下深深烙印的复旦旧书店正式宣布关张。
	
实体书店的陆续关停无疑引发了社会对于实体书店的关注。实体书店真的又走向没落了吗?据《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新开书店4061家,1573家书店关门。为何实体书店呈现出这样一种前赴后继的现象?开实体书店已经成为一个“政府想扶”,“读者想有”,但运营者却在“文化情怀和商业价值”之间艰难探索的一项事业。
如何怎样让“实体书店”持续活下去,红起来?这不仅仅需要实体书店一方的求索,更需要政府、读者等社会多方共同的努力。本文试图从书店、政府和读者这三方来探究实体书店生存之道。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但它也遇到越来越重的经营压力。这些年来,不断听到实体书店一个个的消失,不管是网红书店、文艺书店还是二手书店,都逃不开被迫关停的命运。因为随着电子阅读和网上购书的普及,实体书店的生存变得越来越难,即便实体书店把门店设计成最美书店,即便书店兼顾销售咖啡、文创甚至家具等。
	
以言又几为例,4年前,言几又曾计划要“连锁不复制”地到2019年底在全国开到100家店。这样的豪言壮语的确在一开始设立之初很受资本市场青睐,据称其4年内融资近2亿元,但如今的门店不断收缩却与之前的急剧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连锁不复制”是言又几吸引流量的法门,但不可否认,这样高额的设计费用的确在快速扩张中也快速烧完了融资。单靠“连锁不复制”的颜值并未为言几又及时补足现金流,也没有找到更合适的盈利模式,最后被迫关店缩减开支。
	
书店的文化含量、品牌效应,以及吸引顾客驻足停留、延长消费时间的体验型经营模式,踩上了实体商业的转型“痛点”。因此,商场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引流”,愿意以相对低的租金给这些网红书店。但这些“最美书店”们如果不能吸引顾客进店消费,只是拍照打卡的话,也很难持续经营下去。再加之实体书店相对网上书店来讲,图书价格并不具备优势。“光靠卖书不赚钱”已成了业内共识,网红书店常用的“阅读+咖啡+文创+X”模式未必都能成功。比如书店所入住的商圈附近本身就有咖啡馆、餐饮店等业态,书店推出的这些附加服务未必符合顾客需求。
	
当然也有成功的,至少是暂时还成功的案例。同为网红书店的西西弗书店,在疫情中不仅没有萎缩,反而还逆势增长。西西弗书店诞生于1993年,是一家长期秉承“参与构成本地精神生活”的价值理念,以“引导推动大众精品阅读”的经营理念发展连锁书店。截止目前,西西弗在全国80多个城市拥有300多家实体连锁书店,300多家意式咖啡馆,超过500万活跃会员。其旗下有西西弗书店、矢量咖啡、不二生活文创、七十二阅听课儿童阅读体验空间、推石文化等子品牌。在书店内卖咖啡,西西弗也是大陆第一个吃这个螃蟹的。似乎西西弗就在情怀和商业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这也是它能够不同于亏损的网红书店那样长久存续的关键。
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南京的先锋书店,把分店开进了乡村,在实体书店大盘震荡的背景下,不仅成功自救,还为不断空心化的乡村带去了人气和生机。先锋书店开设的乡村书店逐渐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不仅带来了流量,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云南沙溪白族书局就是去年先锋书店在云南刚刚开业的一家乡村书店,吸引着包括游客、先锋书店的粉丝还有本村村民和周边市县的居民。这样的书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仅是一家书店本身了,它也具备地方图书馆、文化教育基地的功能,还能够实现乡村振兴。
	
城市的实体书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漫步城市街头,艺术书店、女性书店、音乐书店、漫画书店、体育书店、建筑书店、设计书店、侦探书店,各类专业细分的书店近年来逐渐兴起,走出“最美、网红”的追求,在特色化、专业化、细分化的道路上,在与品质生活结合的场景中,实体书店还有很多可为空间。
实体书店是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在促进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巩固先进文化传播阵地、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高全民族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2014年,国家财政部文资办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共同出台了《关于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决定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等12个试点城市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当时有媒体报道,有56家实体书店共计获得9000万元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软硬件设备、支付房租、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等方面。
2016年,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乡镇网点为延伸、贯通城乡的实体书店建设体系,形成大型书城、连锁书店、中小特色书店及社区便民书店、农村书店、校园书店等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指导意见》提出了推动实体书店建设的6项主要任务:加强城乡实体书店网点建设,创新实体书店经营发展模式,推动实体书店与网络融合发展,提升实体书店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加大实体书店的优秀出版物供给,更好发挥实体书店的社会服务功能。
随着《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实体书店是重大利好。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多座城市宣布年度新增数百家乃至上千家的书店扶植计划。
除了上述扶持实施意见以外,全国各省市也都曾发布过各类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升级的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各地资金扶持政策中大多以专项资金、贴息、奖励的形式实施,其中每家实体书店可获得的补助少则几万,多则百万以上;每个地区的专项资金从百万到千万以上不等。疫情后,部分区域还对扶持政策进行加码。今年厦门发布了全新修订的《厦门市扶持民营实体书店发展办法》,修订办法门槛更低、力度更大,意味着将有更多书店从中受益。北京依据《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项目管理办法(修订)》和《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近期也在对实体书店项目扶持,284家实体书店获得本年度房租补贴、示范书店奖励等五个类别的扶持。
	
但是,扶持政策也要根据不同地区人民的需求精准扶助。比如有些城市的大型连锁书店已经满足市民的需求了,而缺少专业细分的书店。上海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市场上不仅大众型的书店,还有各类设计书店、诗歌书店、艺术书店、女性书店,体育书店、建筑书店等等。
	
上海对实体书店的支持还体现在营商环境上。今年,上海市书店行业“一业一证”首证,“花落”上海新晋网红打卡地——二酉书店,这是国内首个内设酒吧区域的书店。位于马当路458弄的二酉书店今年5月刚刚试运营。开业前的4月28日,上海全面推广“一业一证”改革,6月初,二酉书店就拿到了全市书店行业“一业一证”首证。以往企业办理出版物经营许可等6个事项时,需要挨个“串联”审批、一证一办,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如今不仅审批时间压缩了31个工作日,还可以通过“一业一证”窗口,实现一口受理、一证准营。二酉书店幸运地获得了第一张书店行业综合许可证,一证在手即等同于获得了食品经营、酒类商品零售等多项许可。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活动以鼓励人们多读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又增加了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鼓励人们多去读实体书,多去逛书店和图书馆。《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94亿,增长率5.56%;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同比减少2.6本。
此外,今年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呈上升态势。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3%,较2019年的81.1%提升了0.2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5%,较2019年的59.3%增长了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4%,较2019年的79.3%增长了0.1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人慢慢的又开始喜欢看书了。但从阅读结构上来讲还有不少比例是浅阅读、快速阅读、碎片阅读,而缺少深度阅读。实体书店恰恰就是为满足深度阅读而生的,在当下这样一个流量时代里,人们愿意在抖音等平台上听别人讲书,但很难在书店里静下来去走进一本书。网红书店之所以愿意花费重金在装修上,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那些“打卡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分享需求,而非阅读需求。其实大家追赶新知识的热情并不低,但短视频的流行则侵占人们的阅读时间,因此很难有时间和热情读经典著作。因此,实体书店的长久发展,一方面需要自身不断研究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还需要政府的精准扶持,更需要全体国民积极投身到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中去,形成爱读书、勤读书、善读书的良好社会风尚。
实体书店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读者看书、购书需求,还承载着人们的情怀与梦想,更是城市精神文化地标的体现,城市发展也应为实体书店留下一席之地。
	
希望未来大家都能够有这样的体验,“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