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红色旅游的产业化开发
2021-08-26 10:14:00 来源:本站 浏览:1080
智库视点: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我国红色旅游迎来了高质量发展转折点,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近日我们将连续推送一批李萌博士2004年、2005年在主流媒体发表以及最近研究撰写的红色旅游专题论文,供各方参阅了解红色旅游发展研究的轨迹与趋势。
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的背景下,我国红色旅游地进一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有序地推动红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红色旅游开发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而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的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深刻地把握红色旅游的本质内涵、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发展红色旅游的科学规律。
红色旅游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负载着特定意义的主题性旅游活动。《规划纲要》强调指出,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很显然,它是把参观游览者的精神净化、思想提升作为最高追求,把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与现代旅游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旅游活动。这是它不同于一般性观光游览活动的根本之处,也是我们把握红色旅游本质内涵的起点。
首先,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主体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的最直观、最典型的体现,是当代人深刻领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真理的最形象的教科书,是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所以,通过开发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红色旅游,首要的是一项增强新时期党的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其次,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优良传统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延续和发扬,其蕴含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锤炼和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的、基础性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红色旅游又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加强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工程。同时,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而言,还是一种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特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就是要通过旅游业把这种具有政治优势的精神文化资源科学转化为经济产业方面的优势。所以发展红色旅游又是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直接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工程。明确上述内涵与意义,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红色旅游时首先应坚持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紧紧围绕红色旅游固有的“红色”文化特质,把这种“红色”特质作为红色旅游开发的灵魂统领一切,始终坚持把政治、文化价值作为红色旅游开发追求的核心价值,确保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革命文化的真实性、思想性和严肃性,而决不能借产业化之名、借增强趣味性吸引力之名,随意地改造、戏说甚至歪曲革命历史事迹和革命精神。这是旅游既为“红色”的本质要求,是开发者对革命历史负责、对当代民族精神建设负责、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的根本体现,也是红色旅游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同时,我们也应清楚认识到,“红色”既为旅游,也要求我们在坚持政治性、保证革命性思想性的前提下,遵循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努力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既是改进创新新时期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具体要求,更是务求实效、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这要求我们从发展现代旅游产业的角度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利用、开发理念及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以往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明显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科学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探索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一是针对目前不少红色旅游地存在的开发方式简单化、程式化的弊端(如静态的、平面的文字加图片式的介绍),必须创新开发、展示手段。应立足于红色旅游资源的本质和当代旅游审美发展特点,用新方式、新手段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如延安组织民间优秀艺人在革命旧址的说唱、打腰鼓、跑旱船等小品表演,遵义市拟开发的“四渡赤水情景再现”项目,邯郸涉县在129师司令部旧址策划的"当一天八路军"系列活动,都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二是应高度重视红色旅游资源与当地其他类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把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民俗风情资源、当代节庆旅游资源等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综合吸引力的旅游路线。如遵义推出的长征文化旅游、酒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地域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组合,河北白洋淀文化苑集革命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绿色生态于一体的开发实践,都颇受游客欢迎。三是要改变那种坐等客来、市场意识薄弱的习惯,增强宣传、促销意识,着力塑造和传播红色旅游地的特色形象。通过对当地物质实体性(革命遗址、旧址、文物等)和精神性(革命主题的文学、戏剧、影视艺术等)红色旅游相关资源的立体式开发和利用,塑造出鲜明、饱满的红色旅游地形象。如重庆推出的“红岩魂”剧目在省外的不断巡演,不仅剧目自身引起很大反响,而且直接有助于重庆“红岩文化”旅游品牌的传播。2005年是我国抗战60周年、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这些重大的革命纪念活动将为红色旅游的大发展提供极好的舞台,而近日颁布实施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刚召开过的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为红色旅游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我们应以饱满的热情、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来推动这项工作的蓬勃发展,努力开创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新局面。
✏ 来源 | 《中国文化报》200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