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专家在《中国旅游报》刊发专论
2016-10-18 10:00:00 来源:本站 浏览:1197

应《中国旅游报》总编室之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我院首席研究员李萌在《中国旅游报》10月14日第3版“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专栏刊发“坚持文化自信 优化旅游表达”文章,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强调与阐述,为优化中国文化的旅游表达、推进中国旅游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李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笔者认为,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交流,旅游是文化的表达与传播。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强调与阐述,为优化中国文化的旅游表达、推进中国旅游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旅游业是传播中国文化、表达中国实践、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领域。文化是旅游的内核与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国家文化传播大视野看,旅游业是深度传播国家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最为生动有效的途径,在传承、激活、弘扬、创新国家文化资源价值和构建国家文化竞争优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跟媒介、文学、影视等抽象的间接文化表达路径相比,旅游表达是一种通过实地感知与体验,获得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深度了解与认知,是一种更为全面、真实、深入、生动而且具有主客在场互动特征的文化表达方式。文化在旅游展示与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各国各地游客想象、触摸、聆听、参观欣赏、记忆留恋并不断被发现、被理解、被传播、被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出国旅游更为广大民众所向往。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最好方式。突出强调了旅游业除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外,更要发挥好展示、表达、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功能与任务。

 

坚持文化自信为优化旅游表达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核心主线。“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这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价值观,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核心主线。旅游业发展需要超越旅游对GDP贡献度、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等单纯经济功能的考量,需要更加重视和强调旅游业作为文化表达与传播过程及传播手段的功能与作用,要把旅游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生产与创造活动进行整体谋划与推进,把旅游发展与区域发展、城市发展更深入地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展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

 

坚持文化自信为优化旅游表达提供了内容标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是指“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为旅游开发、旅游表达提供了文化资源内容标准,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某些错误倾向。首先,旅游业挖掘、表达、传播的应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而不是为了市场经济效益不顾文化价值导向与文化品质的所谓文化资源。其次,旅游业不仅要通过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弘扬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更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弘扬近现代革命文化资源,还要通过发展社会旅游弘扬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的先进文化成果。在全域旅游新理念、新模式指导下,统筹整合开发、深入表达这三大类文化资源,才能更为完整、更为全面地传播中国文化、表达中国实践、讲述中国故事,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坚持文化自信为优化旅游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旅游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表达、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与效果。应遵循“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总要求,克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我欣赏的局限,在全面、科学认识上述三大类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资源与独特个性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人的注意力系统特点、体验方式变化特征以及深层次精神需求,在旅游表达手段、阐释策略上做出积极改善,切实提高旅游表达的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说服力。这既需要以现代文化消费理念、新型展示显示技术、新型商业运营模式,整合、激活、创新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包括形象资源、实体性资源、想象性资源、活动型资源的文化价值,也需要从整体上谋划好跨时代、跨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资源的旅游阐释框架。要站在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价值、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揭示、表达中国文化资源蕴含的对未来、对世界开放的整体意义。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需要在推动旅游商业文明发展、旅游行业文化提升、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游客文化素质培育、导游队伍水平提高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为旅游业更好地表达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根本保障。

 

唯有如此,旅游业表达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功能才能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发展的天地才能进一步拓宽,旅游业的文化竞争优势才能进一步确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