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在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极大地抑制了线下消费和文旅产业等服务活动。文化消费趋势改变,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应运而生。疫情期间,不仅经济和消费趋势发生改变,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升级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也凸显出来。建设走向世界的自贸港,海南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制定建设海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方案责任重大,找准海南自贸港文旅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摸准文旅产业发展脉搏、探讨海南文旅产业建设路径迫在眉睫。
培养高素质文旅产业人才
人才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人才匮乏会阻碍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与升级。因此培养专业性强、素质高的人才是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的首要任务。海南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省份,各类资源都还不完善,其中人才资源尤其紧缺。因此,海南在大力吸引外来年轻人的同时,可在全省设置专业性的文化旅游产业高校和专业,加快本地专项人才培养的步伐。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专业化与综合能力的统一。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兴领域,需要培养一些受过专业训练、懂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强的有效人才来从事相关工作。同时,海南作为自贸港的战略地位也要求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宏观化。海南需要通过国际间人才培养合作的模式,形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项目,力求打造出一批文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文化旅游产业人才。
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新文旅”产业
新形势刺激产生了新消费模式,形成了文化消费新形态。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催生出一批新型消费活动和升级型的文旅活动,也为海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海南应顺应“新文旅”数字化发展趋势,着力开发海南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新文旅”产业体系,推进自贸港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第一,数字化文化新消费。近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互联网+”浪潮袭来,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的经济形态也改变了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文化新消费开始逐渐显露出力量。2020年疫情使得全球文化消费几近停摆,而数字化文化新消费却应运发展壮大,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贡献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以及新能源等科技与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赋能,让数字化文化新消费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海南是全国第一个自贸港,文旅产业建设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紧抓时代的发展趋势。
首先,加速传统文旅产业的互联网升级。电影《囧妈》的线上发行,也用实际行动试水了文娱产业、电影产业的互联网升级形式。海南文旅产业线下表演也可尝试推出云演绎,例如,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等线下景点也可以探讨实现线上云展览。其次,构建数字化城市场景。海南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可以在城市创建中规划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多维空间,结合新媒体技术打造景城一体的数字化海南。最后,引入数字化新动能和新业态,加强跨界联动。数字化文旅产业要把产业功能和旅游体验结合在一起。运用云游戏、VR虚拟文娱、互动影音等打造沉浸式场景,加快新兴数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二,时尚消费。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国民在文旅产业的消费不仅是数量的增长,还展现出了对文旅产业品质提升、满足更好生活的要求。随着生活和艺术的黏性增强,两者逐渐融合紧密。国民消费呈现出时尚性、精致性特征。国民对文旅产业的关注度不断高涨,讲究细致的、精品的、个性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因此,海南文旅产业更应顺应新阶段的消费需求,开发娱乐性、享受性、定制化的时尚消费。
第三,文旅产业知识产权(Interllectual Property,IP)创意。传统的文旅模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日渐式微,IP创意使历史与创意并行,活化遗产文化,为文旅产业的发展赋予新动能。单一的文旅模式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文旅IP创意通过挖掘提炼各文化旅游要素,通过系统化、集聚化、规模化的并购和产业协同,形成“热带美景+免税购物+海岛特色美食+主题住宿+国际链接”的“IP文旅综合体”。IP创意将文旅产业演变成一个多角度、多维度、立体化的综合性新形态产业。
此外,此次疫情使文化领域缺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问题暴露出来,建设文化应急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要完善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的规则流程和制度规范,从科学系统的层面为应急管理保驾护航。同时,要加强建设媒体阵营。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作战能力强的媒体队伍,创办一系列高品质的媒体组织,增强媒体话语权,注重线上与线下的媒介联动,形成矩形的应急宣传机制。从国民素质层面来看,我们要努力提高国民面对重大应急事件的能力,培养国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16日,孟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