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用G20这样一种高端国际性政治会议为中国名城杭州做了一次成功的全球城市营销,G20的举办将在杭州由江南名城到中国名城再到世界名城的前行征途中,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杭州能否借G20契机实现崛起,在中国城市竞争大格局中成功实现进阶,既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想象的话题,也是一个城市发展战略路径选择的现实问题。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把南宋时期杭州在当时中国城市版图中的崛起做了准确勾勒,随着国家政治中心由东——西方向移转变为北——南方向移转,江南地区杭州、苏州等城市的发展获得了历史性契机,加之江南地区区域经济实力与优势,城市发展达到极高水平,以至于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杭州时,惊叹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有世界名城的历史影响,有中国著名古都的身份标签,有著名风景旅游城市的品牌号召,有民营经济发达的实力底气,杭州一路走来收获好评无数。但很长一个时期,在人们的印象与观念里,杭州主要还是一个典型代表江南文化的风景旅游城市,江南名城是其原初的城市形象,旅游业的高度发达成为与这一城市形象相辅相融的现象。但在产业经济其它领域的表现,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先进制造业方面,在很长一个时期,杭州甚至都处在同一省内其它非省会城市的巨大压力之下,以至于通过行政扩区的方式把萧山、余杭等并入市区,增强作为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直到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经济等新经济的兴起,才改写了杭州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贯形象,一个既有传统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当代中国创新发展活力的大城地位得以确立。
但若据此就判断“杭州将逐渐跃升中国一线城市”(央视),将挤入“北上广深”之列并驾齐驱,恐怕还为时尚早,杭州在国内城市版图中的进阶之路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近日关于杭州发展趋势的分析文章有2篇很有意思:一篇观点是杭州挤入一线城市主要看能否翻越“总量差距、结构差距、连接力差距三座大山”,另一篇文章则反驳了上述观点,认为“连接大于拥有”,杭州可以用硅谷模式来实现对超级城市的弯道超车。指出杭州手上有这么几张牌——全球电子交易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线支付工具提供的快捷的支付方式以及数字技术推动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朝着全球金融赋能中心发展,用“这种最意外的方式挑战北京上海”。
在笔者看来,这两种言之凿凿的文章都有可商榷的地方。杭州在城市进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产业结构体系、企业结构、城市功能、研发资源甚至市民心态等方面的问题与困难,城市进阶之路任务比较艰巨,但也未必象第一篇文章提到的要翻越“总量差距、结构差距、连接力差距三座大山”那样遥不可及。这还要看主事者对城市发展新趋势和城市竞争新格局的理解,以及对城市发展战略路径的洞察与选择。同时,笔者也对第二篇文章提出的杭州可以凭借电子商务交易、移动支付、普惠金融等来挑战上海北京的分析不敢苟同。凭借这些方面的优势,恐怕至多可以成为某些专业领域领先的城市,而很难成为北京上海这样具有综合性功能优势的一线城市。而且作者似乎对以持续技术创新为核心内涵的硅谷模式的了解可能并不全面。
对该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建议考虑以下几个维度:
一是在全球互联的开放环境下,地方城市、传统意义上的区域性城市成为世界城市的可能性是不是在增加?
二是是沿着传统城市PK路径、通过硬性比拼与竞争实现崛起,还是通过在深度理解全球城市发展潮流、科学认识自身独特优势基础上实现柔性崛起?杭州通过生态型发展、创意型发展、网络型发展、智能型发展路径,成为引领城市文明发展潮流的世界城市的可能性是不是存在?
三是杭州在6月份国务院颁布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获得了5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的地位,能否在长三角下一步发展中,把自身这个都市圈做到长三角地区最靠前的位置,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城市综合功能的大幅提升?
四是杭州如何面对全国各地列入各类国家战略重要节点城市的全面竞争?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应对这种竞争?
五是杭州如何处理好自身发展的硬实力与巧实力之间的关系,在两个方面都有更大的进步?
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后再来对杭州发展趋势作一些预测和判断,对城市发展战略路径提一些建议,可能会更贴近杭州发展实际。仅是个人一己之见,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李萌,中国社科院-上海市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引用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