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说:近日,以“高水平复苏 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旅游业综合性优势,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成为业界关注和热议的重点话题之一。本期整理了部分嘉宾的演讲和发言摘要。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原国家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志发:要更加关注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第一,新需求为旅游业赋予了新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费结构将发生转变。在新使命、新目标的驱动下,提升人民群众在文化和旅游消费中的幸福指数是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应该更加关注旅游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
第二,新格局为旅游业提供了新动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文旅消费优势彰显。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另外,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也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第三,新技术将加速旅游业转型升级。现代技术不仅改变了旅游业传统发展模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方式。
第四,新发展对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在谋划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培养人才,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宝春:助力旅游发展坚定行业信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旅游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发布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减少约11亿人次,降幅在70%至75%之间;国际旅游收入损失1.1万亿美元,导致世界经济损失2万亿美元。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对于2021年全球旅游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是2021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将恢复超七成。WTCF专项研究表明,2021年全球旅游总人次恢复到2019年的77.7%至85.4%;全球旅游总收入将恢复到2019年的76.5%至84.0%。
二是全球旅游经济反弹程度将大于世界经济。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GDP同比增长5.2%,全球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71.1%。
三是旅游各细分行业将呈现分化趋势。酒店业负债率持续增长,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邮轮业资本市场表现低迷;主题公园资金链紧张,轻资产运营或成新路;各地航空业复苏态势差异明显。
总之,国际旅游城市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通过开展线上活动和宣传推广、出台优惠补贴政策等方式,助力旅游产业发展,坚定行业发展信心。
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高质量发展、生活提质、产品升级与政策创新
对于旅游业发展,我们可以聚焦4个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生活提质、产品升级以及政策创新。
关于高质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考虑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以及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关系。产品更新或者政策创新,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关系。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休闲社会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方向,文旅体验将成为消费领域的刚需,异地生活方式会成为“十四五”期间乃至“十五五”期间大众需求的重要体现。越来越多的游客想要高品质的度假产品,近距离、高频率的周末环城市乡村游将成为市场首选。产品升级,最典型的就是旅游消费需求由观光旅游进入度假旅游,城市休闲、乡村度假会变成新需求。政策创新方面,目前多项政策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增长,期待创新发展政策,更加关注人民美好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教授楼嘉军:推进城市休闲化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城市休闲化表现在生活方式、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交通网络等方面。能否成为休闲、主客共享城市,主要看其功能能否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要。从2020年中国城市休闲化综合排名数据可以发现,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是推动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休闲化水平高低密切相关。
城市休闲文化娱乐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城市为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需求而提供的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及接待能力,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剧院、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行社、星级饭店、4A级景区等数量以及国内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人数等,这是体现一座城市休闲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内在驱动。
城市休闲化是一种大趋势。从一定程度上讲,加速推进城市休闲化过程必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经济是基础、均衡是关键、充分是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2020年12月29日)